我在“經濟學科在美國”(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雜志2001年第6期)一文中介紹了經濟學科在美國的四個方面的情況:美國大學中經濟學科的設置;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育;美國的經濟學博士教育模式在歐洲;以及中國學生申請留學美國攻讀經濟學學位時應注意的事項。在某種意義上說,那篇文章提供了經濟學科在美國的“前半段”的信息。本文介紹的是經濟學科在美國的“后半段”的信息,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經濟學博士畢業生求職論文的準備;第二,經濟學博士畢業生的求職和招聘過程;第三,經濟學家的學術職業道路;第四,經濟學家的非學術職業道路。它是有關在美國經濟學家市場的制度和運行的介紹,既可以看成是一篇獨立的文章,也可看成是一個續篇。 本文特別涉及到即將畢業的經濟學博士的就業市場在美國的運作,包括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即他們如何找工作和用人部門如何招聘。美國具有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運作效率最高的經濟學家就業市場。了解美國的這一市場的運作情況,不僅很有趣,而且對于思考中國如何與國際市場接軌也很有必要。美國的經濟學家就業市場是非常有組織的(金融學的情況與經濟學相同)。這一市場的運作,每年有固定的時間、地點,并且遵循既定的方式。即將畢業的經濟學博士若想在美國找到第一份學術工作,都會參加到這一過程中。 我于1990年在美國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此后先后在美國三所大學的經濟系任教,對美國經濟學家的就業市場的運作和他們的職業道路的歷程有不少親身感受。美國經濟學家的就業途徑包括學術職業和非學術職業兩大類。由于我的自身經歷主要在學術界,所以這里的介紹以學術就業市場和學術職業道路為主。 一、經濟學博士畢業生的求職論文 即將畢業的經濟學博士要想找到一份學術工作,如大學教授職位(faculty position),他最重要的準備是一篇“求職論文”(job market paper)。這篇論文通常是博士論文中最有份量的一部分。也許一個人已經寫了多篇論文,但是就業市場只在乎這一篇。因為招聘人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只可能從一篇代表作中攝取信息。 求職論文的最低要求是通順流暢,有意思,有新意。論文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理論的(theoretical),一類是實證的(empirical)。如果是以理論為主的論文,應有新模型、新結果;如果是以實證為主的論文,應有新方法(或新數據)、新發現。如果既有理論又有實證,既有新結果又有新發現,當然更好。僅僅有新觀點、新思路還不夠,必須要有邏輯推理出的或實證的具體結果。 什么樣的論文是好論文呢?經濟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改進人們對經濟現象的理解。通常在一篇論文中,經濟想法(idea)是最重要的,數學和計量方法是為了體現和執行經濟想法。具體來說,一篇論文好壞與否至少要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看問題(issue)是否重要。二是看論理(argument)過程(包括邏輯和證據)是否巧妙(clever)、嚴謹(rigorous)和可信(convincing)。三是看結果是否正確、顯著。如果論理和結果先是“令人驚訝”(surprising),而后“激起共鳴”(resonant),進而又使人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便會引起較多讀者的興趣。 在美國學習經濟學的中國學生在初寫論文時會犯幾種常見的錯誤。一是論文題目不夠集中(focus),論述泛泛。比如,有些學生思維方式偏于抽象的大框架,寫出的文章寬而不深。另一些學生長于旁征博引,但論說的細節卻較含混。在美國,學術論文要求具體,題目要窄,但論述要深和細。 二是論文的書寫不夠清楚,很難被導師讀懂。論文應該直截了當,開首幾段以后要表述出屬于自己的新想法。如果導師看了幾節后還不知所云,就會問:what’s the point?(你想說什么?)。如果看完全文后仍不知所云,教授就會得到一種印象,即(s)he does not know what (s)he is doing(他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問題,也反映了一個人對經濟問題的思維和論述方式中的問題。 三是論文不能被合適地定位在文獻之中。這往往使得讀者看不清你的新貢獻,也看不到你的工作與已有文獻的聯系。由于科學研究獎勵的是“邊際貢獻”,因此論文中必須把自己的新貢獻與文獻中已知的結果分得一清二楚。 現代經濟學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寫博士論文是寫論文而不是寫書。即使當了教授,學術貢獻也主要看論文而不是書。現在經濟學家出書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在某一領域成為權威后將自己的論文與觀點整理成冊;二是將自己的學術論文以較通俗的語言串寫成書以得到更大的讀者群;三是寫教科書和暢銷書。這是經濟學科與其它一些社會學科不同之處。比如,政治學里相當多的領域的博士論文要寫成書。經濟學里幾乎沒有將博士論文寫成書出版的。這恐怕是經濟學科發展到成熟階段的一個標志吧。寫書需要自己來定義新概念,引進新框架,這就需要好幾章的鋪墊。但是經濟學發展到今天的程度,有大家共知的概念和框架,不需要鋪墊,可以直接上來就論述自己的貢獻。 求職論文通常是博士論文的核心,而博士論文通常由兩、三篇相對獨立的論文構成。如果是考慮某一年秋季開始的工作(通常學術工作從秋季開始),那么這篇求職論文必須在前一年的十一月一日前準備好。不然的話就來不及找下一年的教職了。需要說明的是,學術就業市場非常看重求職論文的質量,遠高于畢業生所在學校的名氣。因此,并不是名校的博士畢業生都一定可以找到名校的工作的,另一方面,只要論文質量高,非名校畢業的博士也能找到名校的工作,事實上這種情況時有發生。 二、經濟學博士畢業生的求職和招聘過程 經濟學的博士畢業生可以同時在學術和非學術市場上求職。但是,指導教授總是希望最優秀的博士生去學術界工作,這是因為在美國,衡量一所大學博士教育水平的主要標準是看該校的博士畢業生有多少去學術界,特別是主要研究型大學就業。雖然在同等學歷中,學術界的工資收入平平,但是學術界有一些獨特的吸引人的地方,包括從事學術工作在選擇研究題目上比較自由,學術界聚集了很多“智識”(intellectual)取向的人才因此具有濃厚的智識氣氛,以及學術工作在時間安排上比較靈活。這就使得美國學術界得以吸引許多最優秀的經濟學博士畢業生就業。 在美國,博士畢業后的第一個工作是不留校的(特殊情況除外),這幾乎已成為一種習慣。有時雖然留在本校,但也不留在本系,而是去本校的其它學院如商學院或公共管理學院。這樣做可以促進學術交流,有利于學術發展。但這并不排除畢業幾年后從其它任教的學校再回到母校經濟系任教的可能性。事實上,這種情況不時發生。 經濟學新博士的就業市場,從頭一年十月開始到第二年三月市場出清,歷時約半年時間。這其中可分為五個步驟。 1.第一步:內部分類(ranking) 經濟學家市場是一個很大的市場。美國每年新畢業的經濟學博士估計有一千以上。如果有一千人去申請一個職位,那末招聘單位的工作量就太大了。這么大的市場如何實現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呢?美國大學培養博士的經濟系有這樣一種制度安排。每年十月,經濟系教授要開一次會,對本年度有意在美國找工作的博士候選人作一個內部分類,即根據學生的求職論文的質量以及其它因素,把他們按不同的就業目標分類。這些目標包括:研究型大學經濟系或職業學院(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等)、獨立的文科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其它大學、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商業(包括金融)機構,等等。對于研究型大學,還可細分為頂尖大學(約前10名)、領先大學(約前25名)、主要研究型大學(約前50名),等等。 一個系負責畢業生就業的教授(placement officer)在十一月間,同各用人單位電話聯系時,將根據系教授會議的這一分類向招聘單位推薦學生。比如,某某被列入頂尖大學經濟系一類,那么他就會被推薦到這些學校。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排名只對爭取得到面試(即下面說的第三步)有用,而對以后的幾步就沒有什么用了。可見,這種分類機制大大減少了招聘單位的工作量,因為它們只需看少數被推薦的人的申請材料就可以了。 2.第二步:寄出材料(mailing out) 通常在十一月、十二月間,招聘單位會根據負責安置畢業生的教授的推薦,向學生索取材料。學生寄出的申請材料一般包括如下三項:簡歷(c.v.)、求職論文和指導教授推薦信。一般來說,學生若自己寄出申請材料而無系里的推薦,找到學術工作的機會比較小。 招聘單位收到這些材料后,其“招聘委員會”成員分別閱讀申請人的求職論文,并根據論文質量和本單位的需求,決定是否面試。通常每一空缺要面試10人以上。論文質量是決定是否面試的最關鍵的因素。一個尋找工作的博士候選人在十二月底以前若有十個以上的面試的預約,那么機會就不錯。 3.第三步:面試(interview) 每年一月初,美國經濟學會召開年會。這個年會的一個重要職能,是提供一個全美國的經濟學家就業市場運作的場所。起初,參與這一市場的只是美國和加拿大的學校和機構。由于非常成功,后來便不斷擴大,目前已經包括了不少歐洲、亞洲和拉美的國家和地區。近年來,我國的北大和清華也開始參與。在會議召開的三天內,全世界幾千名經濟學家和即將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生們聚集在一起。學術和非學術的招聘單位在會場外面試候選人,眾多的供求雙方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見面交談,效率非常之高,場面十分壯觀。由于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很多面試,往往到最后雙方都筋疲力盡。 面試通常持續半個小時。面試的人包括3至5名招聘委員會的成員,和某些同被面試人相同研究領域的教授。面試的人通常會問三個問題:論文要點是什么?有什么其它研究計劃?和能教什么課?為了回答第一個問題,被面試人要在五至十分鐘內概述其論文要點(這被稱作“spiel”)。參加過面試的人發現,開始的一、兩分鐘給人的印象最深刻,因此也最為關鍵。面試后,招聘委員會決定是否邀請該人到本校來演講論文。通常一個空缺要邀請三至五人來演講。因此,如果面試后,一個人得到三個以上這樣的邀請,那么最終得到至少一個工作聘用的機會就比較大了。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人,在面試時會比較吃虧。 4. 第四步:校園訪問(campus visit) 每年的一、二月是經濟學家就業市場的繁忙季節。如果某系有二、三個空缺,那末就要邀請十名左右的博士候選人來校訪問。每一個候選人的訪問通常是一整天。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論文演講(seminar),也稱求職演講(job talk)。在演講的一個半小時中,將全面考驗演講人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將來的教學能力。校園訪問的另一項內容,是候選人與系內教授的個別談話,交流各自的研究興趣。因此,一個人與同事的交流能力是校園訪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就業是雙向選擇,校園訪問也是候選人了解該學校和系(院)的好機會。系主任和院長會借此機會介紹該校工資、福利、教學負擔、科研支持等具體事宜。 面試時,參加的人有限,而論文演講時,參加的人就較多,包括那些研究別的領域中的教授。因此,候選人需花很大精力準備這場演講。不僅要使你的研究領域里的人欣賞、喜歡,而且也要能與那些在你的研究領域之外的人溝通,引起他們的興趣。 5. 第五步:受聘協商(bargaining) 各校在接待完所有的訪問后,由全體教授表決給出聘用信(job offer)。這通常在二月份。一般學校會給半個月到一個月的答復期限,特殊情況可延長。因此在三月份的時候,候選人將權衡各個職位的利弊,并與各個單位討價還價。一般來說,對新畢業的博士而言,在薪水上沒有什么討價還價的余地,可討價還價的主要是頭幾年的暑期補貼(在美國,教授的工資通常只是九個月的,不包括暑期)、頭一兩年的教學任務、科研經費等。到三月底的時候,美國的經濟學家學術就業市場就已基本上出清。 美國的主要研究型大學遍布各州,只有少數城市內有兩家或以上的主要研究型大學。在許多大學城內,非學術就業機會不多。近十年來,由于職業女性,特別是女博士的大量增加,學術就業市場上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即“顯著另一方”(significant others)的工作問題,比如配偶的工作。“雙職工”問題成為決定經濟學家人員配置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在美國,過去是沒有的。 三、經濟學家的學術職業道路 經濟學家的學術職業(academic career)通常指的是大學的教授職位 (faculty)。經濟學科同一些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生物)不同,沒有“博士后”的制度,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教授職位,而博士學位是取得教授職位的必要條件。在美國,教授職位分為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正教授(full professor),在日常稱呼中都可稱為教授。美國的大學中沒有“博導”這一稱呼,所有的教授都有資格指導博士論文并擔任博士論文委員會主席,只要該校有該學科的博士項目(Ph.D. program)。有沒有博士項目標志著一所大學在該學科領域內是否是研究型大學。需要說明的是,美國的助理教授不是國內的“助教”。事實上,在研究型大學中,助理教授是名副其實的“博導”。 取得博士學位只是學術生涯的開始。在開始工作的前一、二年,需要把畢業論文修改、送交學術雜志發表。經濟學的論文發表周期很長,從提交到發表需要兩至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學術雜志的文章采取同行評議(peer review),經過匿名審稿(anonymous refereeing)。 新博士找到學術工作后,在經濟系的第一個工作合同通常是3至4年的期限,職稱是“終身軌”(tenure track)的助理教授。第二個合同是又一個3年,通常仍然是助理教授。終身軌是說校方必須在第二個合同終止之前,決定是否給予“終身教職”(tenure)。這可以防止校方無期限地拖延給予終身教職。 終身教職的含義是,學校不能辭退有終身教職的教授。但有一種情況除外。在美國大學,聘用的單位,和給予終身教職的單位,是系(或院)而不是學校。因此,如果學校決定關閉整個系,那么即使你是有終身教職的教授,學校也無法律責任留用你。但是,在任何時候,有終身教職的教授自己總可以另覓高枝。 在絕大多數學校的通常情況下,副教授是有終身教職的,但有特例。比如,個別大學第二個合同給予的都是無終身教職的副教授職稱(associate professor without tenure)。又比如,在有些大學,雖然大多數副教授是有終身教職的,但不排除無終身教職的副教授。特別是某人在獲得終身教職前轉換學校,新的學校會給予一個無終身教職的副教授職稱。需要指出的是,有終身教職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enure)不應翻譯成“終身副教授”,后者容易被誤解為終身只是副教授。如果繼續保持研究和教學的水平,經過五、六年時間可從有終身教職的副教授升到正教授。在美國,所有的正教授都有終身教職。把有終身教職的正教授翻譯成“終身教授”一般不會引起誤解。 評終身教職(tenure review)是學術職業道路上最為關鍵的一環。它的過程復雜,不確定因素很多。評終身教職時,通常系主任先指定一個三人“臨時委員會”(ad hoc committee),由它擬寫一份詳細的評審報告,提交系的全體有終身教職的教授們討論、表決。投票規則不是按照簡單多數法則,而是要求幾乎一致同意,有個別人反對即可否決。系通過后,由系主任擬寫一份綜合全系意見的報告送交院和校。這兩級的評審委員會中的任何一級都有否決權。只有當這兩級的評審委員會都通過后,校長才正式發出聘書。 評終身教職時,對待研究和教學的權重在不同類型的大學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研究型大學的經濟系重點是看被評人的研究水平。職業學院(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等)對教學非常重視,但領先商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評終身教職也主要看研究水平。在獨立的文科學院那里,教學則是最重要的。 系臨時委員會的評審報告,對被評人的研究水平作出評價,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由委員會的成員分別閱讀被評審人已發表的和已完成但尚未發表的論文,對主要論文寫出詳細的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對其研究工作的整體水平作出評價。這可以被看作是“內部評價”。另一方面,是由系主任出面索取校外教授的評審信(outside letter),通常在5至10封之間。這些教授,必須是同一領域或相近領域中世界范圍內的權威,往往是頂尖大學或領先大學中的教授。這些信被認為是學術領域內、學校以外的專家的“外部評價”。這些信的內容,除了對被評人的研究的創造性、重要性和影響力作出評價外,還拿被評人同其他的,在同一領域內、同一時期畢業的人(same cohort)作比較,包括判斷被評人是否有資格在寫信人自己所在的大學被評為終身教職。這種“相對比較”,往往包含很多信息,對最終決定有較大影響。如果評審人說,被評人比某某還要出色,而某某已在與被評人所在的學校相當或更好的學校拿到終身教職,那么這就是一封有利的信。如果某封信說,被評人不太可能在寫信人的學校拿到終身教職,而該校并不比被評人所在的學校好,那么,這就是一封不利的信。 由此看出,無論是內部評價還是外部評價,都是主觀評價。在美國的學術界,由于“職業標準”(professional standard)已趨完善,這種主觀評價方式通常來說運行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系評終身教職時,美國的頂尖大學和領先大學,并不采用任何一種論文發表的數量指標,也不按照某種公式計算分數(比如以刊物質量加權的論文發表的數量和)。原因是,雖然這些信息相對來說比較客觀,但在衡量論文質量上都過于粗糙。還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在經濟學學科內,單個作者的論文已經越來越少,甚至博士論文的部分章節都允許與其他人合寫。一篇論文若是多人合著的話,按慣例,署名的順序是按照姓氏字母順序的排列。因此,在美國,經濟學論文的署名順序不包含任何有關作者貢獻程度的信息。 四、經濟學家的非學術職業道路 非學術職業(non-academic career)是經濟學博士的重要就業途徑。非學術機構看重博士生所受訓練及本身素質的價值。經濟學博士畢業生流向的非學術職業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非贏利機構,包括國際經濟組織(像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政府機構(像美聯儲、財政部)、智囊庫(像蘭德公司)。另一類是商業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其它金融機構、咨詢公司(consulting company)。經常雇用經濟學博士的咨詢公司有管理咨詢公司(management consulting)、經濟咨詢公司(economic consulting)、法律與經濟咨詢公司(law and economics consulting)等。在這些機構中,經濟學博士開始時通常做經濟學家或經濟師。一般來說,商業機構的工資比非贏利機構的高,但后者往往比前者的工作穩定,福利更好。 與學術職業不同,求職論文在找非學術職業的工作時并不十分重要。非學術機構在選擇面試對象時,主要看中畢業學校的名氣和學生掌握的的技能(比如計量經濟學的訓練)。求職者一旦獲得面試機會后,則完全就要憑自己的知識、表達和應變能力來過關斬將。要進入一些著名的投資銀行(如高盛、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和咨詢公司(如麥肯錫、波士頓顧問公司),競爭者不僅有其他博士,還有MBA,往往需要通過三至四輪面試,包括最后一輪,由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親自把關,因此非常不易。近年來,美國的主要投資銀行和咨詢公司雇用經濟學博士的比例在上升。 在學術機構中,博士學位是工作的必要前提,而非學術機構看中的是博士所受的訓練和博士的素質而非學位本身。在商業機構,博士通常和MBA在同一起跑線上。博士在公司的研究部門,相對于MBA有優勢,但他們的職業道路并不局限于研究。近年來,經濟學博士就職于公司職能部門(如證券交易、咨詢)和經濟學博士在公司職能部門晉升高級管理層的人數都大為增加。 在美國,由學術職業轉換到非學術職業比較容易,也很常見。比如,常常聽說,某某教授到政府部門或國際組織任職,或到金融界下海。但是,由非學術職業轉換到學術職業,已經越來越難了。這在經濟系,幾乎見不到。商學院由于注重實用,經常從商界和政界聘請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來任兼職教授(adjunct/clinical professor),但是也很少有從非學術職業轉到“終身軌”教授職位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