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可以想像的空間,新的應用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的變化,隨之付出的代價是新的消費方式。IPTV、VOIP無疑是其中相當典型的代表。 其實這兩項業務并沒有任何的相似和關聯之處,但不少的消費者在看到這兩個名稱的時候,或多或少會因為二者共有的“IP”二字感到些許的熟悉。這么想來其實也不無道理,從概念上來說,二者的“IP”都是源自“Internet Protocol”。VOIP又名IP電話,寬頻道電話或網絡電話,是一種利用國際互聯網的IP技術,來實現新型的電話通訊,多被用于長途電話。IPTV則是一種系統的總稱,在這一系統中,電視和視頻信號使用因特網協議上的寬帶連接分配給訂戶;是一種利用寬帶有線電視網,集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多種技術于一體,向家庭用戶提供包括數字電視在內的多種交互式服務的嶄新技術。 相信很多的用戶對于VOIP并不陌生,電信行業的基于IP的電話,之所以有生存的價值在于它能大大降低傳輸和交換的成本,給語音服務有了更大的降價空間,同時也能提供更為豐富的附加功能。那么IPTV呢?當TV遇上IP以后,也能產生如此顯著的效果嗎?或者說當TV被IP以后,給用戶帶來了什么呢? 我們知道用戶在家中可以用兩種方式享用IPTV服務,一是計算機終端,一是網絡機頂盒加普通電視機的終端。從易觀咨詢第一季度對IPTV市場的調查結果顯示,IPTV累計用戶數達61.2萬戶。雖然從數字表象來看,IPTV整體市場呈上升趨勢,但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河南兩大省市,并沒有形成全國普及之勢。業內分析說IPTV前景廣闊,但制約因素諸多。對于消費者來說,這些都不是值得關注的范圍,如果TVIP以后,能給用戶的電視體驗帶來明顯的效果,我們就承認,TV在IP以后是燦爛的。而這明顯的效果具體就體現在三個方面: 資費 其實我們不得不懷疑IPTV在這方面的優勢。中國是個電視大國,旺盛的電視需求以及形成已久的電視市場,給中國的電視消費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長久以來國內成熟的有線電視傳輸技術提供的廉價帶寬和公益性質的收費模式,培養了一個數目相當龐大的電視用戶群體。這個市場是巨大的,但是愿意付出的消費金額卻是有限的。我想大多數的電視用戶都習慣了每個月十幾塊的有線電視收費,習慣了傳統電視的福利性,即使是廣電系統在半強制執行的有線電視數字化平移過程都遭到了這一固有消費水準的牽絆,那么,我們的用戶又有什么理由,給這個由電信集團主導的IPTV多點面子? IPTV的自費道路在這樣的環境下能走多遠? 內容 在有線電視數字化平移的過程中,廣電總局痛下殺招,不惜以強制關閉模擬電視信號來要求全免參與數字電視的轉換。在此事件上可以看出國內電視用戶對于電視消費的態度。在中國,看電視也許是廣大用戶一個很重要的消遣方式,但絕對不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而國內的電視節目也沒有達到可以讓消費者愿意心甘情愿為之買單的程度。充斥著熒屏的電視節目千篇一律,形如雞肋,觀眾看的乏了,如果做個調查問一下有哪些頻道是觀眾認可,并愿意掏錢來看的,恐怕反應慘淡。當然,這是對整個電視行業的失望。但是不用懷疑,即使是IPTV,也還是以TV為主,所以還是得承受觀眾對于這個行業的失望情緒。 當然,電視節目中也不乏好的頻道和用戶買帳的內容,鳳凰衛視、HBO\Cinemax\ 國家地理、BBC這些頻道雖然價格從20-50不等但還是有很多用戶愿意交錢,這就是人家老外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做內容的成績。可惜由于政策的原因用戶交錢也不能賣。可惜由于政策的原因用戶交錢也不能賣。倒是便宜了那些盜版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