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和殖民地 因此這個階段(城邦)的商業經濟應被看作是一種貿易中心制度,相互之間進行貿易,但最終依賴于同外部世界的貿易。 只要貿易是自愿的,必能使人人受益。 我們必須使用這種“收益遞減趨勢”來解釋貿易的多樣化--商人尋找新的貿易對象和新的貿易渠道的獨特的努力以及使他成為一名創新者的那種進取精神。 因為可以求助于城邦內部正規的法制……雖然各個城邦的法制可能不盡相同,但它們大概都有相似之處,因而都能夠提供某種保障。……這就是城邦這一組織形式之所以如此重要的一個主要原因。 為什么簡單的貿易組合不會遇到類似的極限(收益遞減)呢?第一,開放貿易的最初一些機會不必是那些證明為最有利的機會;貿易象工業一樣具有真正的“收益遞增趨勢”;另一方面由于差額縮小,非商人的利得也有所增長;不過貿易的盈利性這一促進貿易擴張的動力并沒有減弱。 遷徙(殖民)的動機可能仍是非商業性的,可以歸因于人口壓力或其他幾種社會壓力。 每一種經濟都受變化和機遇的支配;一旦擴張的能力散失了,從災害中復原的能力也就可能散失。這是商業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 貨幣、法律和信用 如果入侵者已經充分商業化從而希望保留商業制度的某一部分,那么商業制度就會延續下去。 各個貿易中心在一個至多是半商業化的國家的有點兒不經常的保護下殘存著……我將把它看作商業發展的第二階段;城邦制度(以及商人在政治形勢不利時為自己建立的在經濟上相似但不甚強大的制度)則為第一階段。……中間階段一般稱為中世紀的情況代表的。 第一階段(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的特征是:商業團體建立在一種基本上(至少相對而言)是非商業的環境之中。……中間階段就是市場滲透的階段。 我將要考察的第一種滲透—是貨幣的使用。 后來(約公元前400年)出現了青銅貨幣,毫無疑問這是象征性的貨幣,純粹的支付手段,它必定按照超過其內在價值的價值流通。只有達到了上述階段,才可以說希臘已成為一個完全的貨幣經濟。 貨幣應用是希臘城邦制度留下的最早的經濟遺產,也是奉行商業經濟的“中間階段”得以存在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二項經濟遺產(依然是希臘城邦的)在法律方面。 有兩種擔保。第一種擔保為抵押品。另一種無需抵押的貸款……流行于商業社會,以借款人的信用,即其還債的信譽作為基礎。 如何利用間接的了解來彌補直接了解的不足呢?辦法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擔保。更有效的辦法則是發展金融的中間人(即經紀人)。 君主的財源 一個基本的原因是水手長期不足,這是中古階段的顯著特征之一。 收入容易估算的浮游著大批出現以前,要完全順利地實行所得稅是不大可能的。 在沒有所得稅的情況下,必須依*財產稅,用財產作為財富的指標。 中古時期的政府甚至在好多年內一般也往往很難增加其所需的收入;其所以如此,有幾個純稅收方面的原因!岸惢妗闭魇招实,又不公正。 我先從政府舉債技術的一個直接性改進談起。這種改進已經對政府……不如說某些政府--的信用價值產生了重大影響!埠椭普奶幘炒_實比較好些,因為它的一切事情并不完全取決于終有一死的個人!欢环N更普遍的強有力的影響適銀行業的興起。 銀行業的興起有三個不同的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中,銀行僅為金融媒介;銀行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這樣一個時代到來的,其時銀行家認識到接受需要時隨時可以提取或通知后不久就可以提取的存款,對他是安全的,或者通常是安全的。第三階段……銀行里的存款、可提取的存款,我們可以用支票使它成為可轉讓……也可以通過票據使它成為可轉讓的。 農業的商業化 事實從來就是,市場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并不是農民或手藝人的市場,而是商人和后來金融家的產物。 有一種先期存在的農業制度:我認為我們應稱之為領主和農民制度。 我認為人們把開闊地的耕作以及長期以來就從事這種耕作的領主和農民制度看作是前商業時期那樣的一般形式并不錯。我們將研究的商業化正是在這種形式上進行了最徹底的改造的。 除了防御的需要之外,還有另一種組織的需要有待以某種方式滿足!Y果在領主--農民制度下,便發生了這樣的事:保護者也就是法官。 市場對領主和農民制度的影響發生在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必須予以區別。第一個階段里只有商業滲透;第二個階段更為重要,除商業滲透外還有金融滲透。 地主對制度的需要和農民對安全的需要兩者都可以得到滿足,但只有通過某種折中辦法才能得到滿足。典型的折中辦法是租借土地,幾年為期,實行佃耕!绕湓趧趧恿Τ湓5臈l件下,發展在一個監工或管家的監督下進行的農耕制度很可能更有吸引力。 雖然農民沒有錢買下他地主的土地,但它能夠為貸款提供擔;蛱峁┠撤N擔保。如果采取的是這條路線,則領主和農民制度一定會讓位給自由農民制度!部赡芡ㄟ^發展直接耕作找到一種解決辦法。……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實現。例如可以通過把農民租入土地集中起來的途徑來實現,或是通過地主的把租佃農場集中起來的政策來實現,這時效率高的農場就能支付較高的地租。獨立的農場主如要得到任何外部收益就必須為市場生產;它賣給市場的必須超過它從市場邁進的,所超過的部分就是它的外部收益。 勞動力市場 勞動者(即我們心目中指的狹義的工人)的特點是他為別人工作!且幻蛦T。 老板與雇員的關系(包括我們心目中指的現代企業與其雇員的關系)是指令制度的一部分……而商業制度則不是等級森嚴的。 勞動力成為交易品有兩種情況。勞動力被完全出賣,這就是奴隸;要么只能租用他的勞務,這就是工資支付。 這兩種制度之間確有很大的差別:在一種制度下奴隸可以單獨出賣而不管其家屬或奴隸可能建立的人和其他社會聯系,而在另一種制度下,能作為一個單位被賣出去的只有村莊這整個社會復合體連同他所屬的土地。 自由勞動取代奴隸勞動的主要原因是在發生變革的情況下自由勞動比較便宜。 對雇主來說,一種勞動之所以比另一種勞動便宜,是因為它更有效率!俣ㄐ氏嗟,那么問題便使用這種方法和用那種方法的每單位時間的勞動費用問題。 工業革命 “革命”正是在固定資金進入或開始進入中心地位時發生的。 但是為什么它的發展竟能超越老式的工業?為什么發展要采取對固定資本投資的形式呢?……不僅是利率已下降(利率確已下降),更重要的是資金更容易取得了,利息下降是資金容易取得的一個征兆,但只是一個征兆。 與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仍按實際工資的不便水平計算)密切相關的不是工業中所用的全部資本而只是其中的流通資本部分。 現代工業之所以必然朝固定的方向發展,就因為我認為的這一特征,即它依賴于固定資本的使用。 理論和歷史 習俗和指令 純粹的非市場經濟是指令經濟。 我們現在有了兩種類型的經濟:習俗經濟和指令經濟,但這些都是純粹的形式,極端的型式;完全可能出現介于兩者之間的情況(并且像我們將看到的那樣,這是很常見的)。 一個強大果斷的統治者自然要同侵蝕其權利(經濟權力,因而也是政治權力)的勢力作斗爭。但是采取什么辦法呢?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它必須創設一種民政機構,建立一支官僚或文職人員的隊伍。 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必須任用一些官員來監視或檢查另一些官員。第二個條件是建立一種擢升制度--或僅僅在各處調來調取的升遷制度--使某些人不致由于長期擔任同一職務而滋長獨立性。第三個條件是建立一種吸收新人的制度,官僚體制*它不斷補充新手,精心遴選合適人才,從而使自身不致淪為依*繼承特權的階級。 封建制度便是一種混合類型,習俗在這種型式中居于主導地位;典型的官僚政治是另一種混合類型,其中指令成分較強。 歲入經濟先于市場,但它當然比市場存在的更長久。 市場的興起 背景是習俗經濟,它由于含有指令成分而多少帶有階級性。 我要強調的說,新世界的起點是商業的專門化;而并不是沒有專門化的交易的初步階段。 定期貿易出現在向專業化交易演進的過程中。 在經濟上甚至社會上,兩者(商人與工匠)的區別就不像外觀那樣帶有根本性了,而是一種技術上的而非經濟上的區別。 一旦有了一個商人階級,我們便會開始把自己或緊或松地組成一個社會,一個新型的社會。這就是我們在習俗型和指令型之外增加的第三種組織形式,我們只能把它稱作重商主義或商業性的組織。 重商主義經濟所特有并引起各種新問題的要求主要有兩個,即保護財產和維護合同的要求。 甚至最簡單的交易都是一種合同:當事人每一方都要放棄對他所出售的商品的權利,以便取得對他所購買的物品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