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山東省西部沿海“東參西養”海參養殖模式取得成功
山東海洋漁業局資訊:刺參養殖是山東省海珍品養殖的重要產業,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生態漁業、高效漁業、品牌漁業,海參養殖業取得了迅猛發展,2008年全省海參養殖達到50多萬畝,產量突破6萬噸,產值超過110億元。海參養殖方式也由原來主要依靠底播護養發展到海上籠(筒)吊養、工廠化養殖、海參礁增殖、淺海圍養、池塘養殖等。但是隨著沿海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水域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水產養殖空間受到擠占,傳統養殖區域面積縮減。為拓展新的養殖空間,大力發展海珍品增養殖業,做大做強海參這一優勢主導產業,我省在大規模實施生態標準化池塘整理改造工程,加強漁業養殖基礎設施改造,提高水產健康養殖設施水平的同時,重視發展健康生態養殖模式開發,在組織“東參西養”科學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引導東部沿海海參育苗、養殖企業,進軍東營市等西部沿海,利用原有養蝦池塘開展海參生產性養殖開發,取得重大成功。
蓬萊市安原水產有限公司于2007年進入東營市利津縣刁口鄉進行池塘養殖海參生產,租用2000畝廢舊養蝦池,通過改造,采取生物措施調節水質,實施生態健康養殖,經過兩年半的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東參西養”生態養殖的新路子。2008年安排10個池塘進行養殖海參生產,每個池塘面積在60畝左右。其中4個池塘用于培養健康水,專門用于養參池塘供水,利用吊養貽貝“過濾”水中多余的單胞藻,解決了西部沿海海水中單胞藻過多、透明度過小的關鍵問題,并用培水池塘中的水調節穩定養參池塘水質鹽度。2008年11月上旬在6個池塘中放養了不同密度的大規格海參苗種(8—10頭/斤),2009年5月上旬,經過近7個月的生態養殖,開始采捕,海參平均規格已達3頭/斤,增長3倍。日前,試采捕的其中1個池塘,面積60畝,共放苗種7400斤,可生產22000多斤,成品參個頭大,色澤正,出成率高,產值達100多萬元,扣除成本畝效益達10000元。通過生產性試養基本解決了“東參西養”生產關鍵技術。
“東參西養”重點要解決3個關鍵環節。一是高質量大規格苗種是基礎,利用膠東沿海春、夏兩季水溫適合的特點,在膠東沿海培育大規格健康苗種,秋季移至東營等市西部沿海池塘中進行放養,放養密度100-300斤/畝左右,苗種盡量放大規格,每斤10頭左右。二是培養健康水是關鍵,“東參西養”培養好水是非常重要的,要解決好水質單胞藻過多、透明度過小、水的鹽度變化大的問題,采取專門池塘養水,用池塘中吊養貽貝或底播牡蠣“凈化”水質,控制池塘水中單胞藻密度在4—5萬個/毫升,保證養參池塘有健康的水源供應。三是科學管理是保障,養殖過程中,要嚴格養殖池塘日常管理,及時調節水種浮游生物量、鹽度等。 “東參西養”將在我省西部沿海形成一項新的大產業,帶動生態、高效養業發展,為確保池塘海參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只突破生產性養殖工藝是不夠的,必須在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搞好配套,要加強組織化建設,引導成立養殖合作社、協會等,提高組織化程度,強化自律,統一標準生產、統一加工銷售、統一市場開拓、統一質量監管,確保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