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彩色片始于19世紀中葉,英國的馬克斯威爾提出了彩色成像理論,到20世紀初才出現了彩色影像。彩色照相材料與黑白照相材料一樣,分為膠卷和相紙,曝光和沖洗后稱為彩色負片和正片,正片也可以是反轉片,即幻燈片。彩色片與黑白片的根本差別在于:在黑白片中,影像是由金屬銀構成的(染料型黑白片例外),而彩色影像是由染料構成的。彩色成像;方法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在彩色攝影發展的前期使用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分色片法彩屏法和柱鏡法。這三種方法的共同弱點是過程復雜,制造困難,使用不便。另一類是近代彩色照相用的化學成像法,主要包括:染料合成法,染料轉移法,也稱銀漂法,使用最廣泛地是成色顯影法,這是目前彩色成像使用最多的方法。 成色顯影法又分為外偶法和內偶法。外偶法是將成色劑加到顯影液中,在彩色顯影過程中成色劑與顯影劑一道滲透進入乳劑層中,在鹵化銀顯影的同時生成染料。內偶法是將成色劑加到照相材料的乳劑層中,在彩色顯影時與顯影劑氧化產物進行偶合反應生成染料。下面主要介紹內偶成色顯影法。 黑白膠片一般由片基、分散于明膠相中的鹵化銀的乳劑涂層和保護層構成。彩色膠片要復雜得多,除片基和保護層,還有分別帶有黃、品和青成色劑的感蘭光層、感綠光層和感紅光乳劑層,在各乳劑層之間涂有隔層。以柯達100II型彩卷為例,包括:片基、防光暈層、感紅乳劑層、隔層、感綠乳劑層、黃濾色層、感蘭乳劑層和保護層。一般情況下,在彩色膠卷中,感蘭層在膠片的最上層,其次是感綠層,最下面的乳劑層是感紅乳劑層。 在曝光的時候,物體的不同色彩的光使彩色膠卷曝光并形成潛影。潛影是由鹵化銀在曝光時形成的銀原子簇構成的。在彩色顯影過程中,潛影作為催化劑催化鹵化銀與彩色顯影劑之間的氧化還原反應,彩色顯影劑將鹵化銀還原為銀,本身的氧化產物與成色劑反應生成構成彩色影像的成色染料。彩色顯影劑是對苯二胺的衍生物,其最終氧化產物是醌二亞胺的衍生物,能與帶有活波亞甲基的有機化合物—成色劑反應,形成染料。這個反應叫偶合反應。彩顯之后進行漂白。在漂白過程中,銀影像被漂白劑氧化成銀離子,后者與漂白液中的溴化物反應,重新形成鹵化銀。其后是定影,在定影過程中,在漂白液中形成的鹵化銀及未曝光的鹵化銀與硫代硫酸鹽同時形成水溶性的銀絡合物進入溶液。這樣得到的負片的色彩與景物的色彩是互補的。彩色洗印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彩顯、漂白、水洗、定影和穩定。 彩色相紙的結構與彩色膠卷大致相同,但是感光乳劑層的涂布層序不同,由支持體向上是:感蘭層、隔層、感綠層、紫外吸收層、感紅層、紫外吸收層和保護層。有些相紙采用倒型排列,將含有品紅成色劑的感綠光的乳劑層放在最上層,感蘭的黃層放在最下層,中間是感紅的青層。這種排列因為采用了氯化銀乳劑,對感光度有損失,但對提高影像清晰度是有好處的,因為 用了氯化銀乳劑,對感光度有損失,但對提高影像清晰度是有好處的,因為它適應了人眼對綠光最敏感的特點。 與彩卷不同,相紙的曝光是通過彩色負片進行的,因此得到的彩色與負片的彩色也是互補的,而與景物的色彩一致,即還原了景物的色彩。 彩色相紙的沖洗工藝與彩卷大致相同,包括:彩顯、漂定、水洗和穩定。當然,具體的沖洗配方組成和操作根據片種和材料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由成色顯影法生成的染料是氮甲川和吲哚胺型染料,這兩種染料都不很穩定。沖洗后的負片和照片不宜在高溫、高濕和強光下長期存放,因為在沖洗后乳劑層中殘留的少量硫代硫酸鹽和銀的絡合物在高溫和高溫條件下會析出硫化物使染料分解而褪色。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