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新文化報》的一則報道,對部分經濟學家的出場費進行了曝光。 經過一個月的時間調查記者發現,經濟學家出場費三年間漲了10倍,其中郎咸平憑借每次講演超過12萬元而居于榜首。 而在這些出場費的背后,是一條從邀請方——中介機構——經濟學家之間的完整的產業鏈條,頻繁走穴、趕場已成為部分經濟學家的“主業”。 文中提到,郎教授因當年“郎顧之爭”一炮而紅,現在又因金融危機而頻繁亮相。在去年上半年某電視臺舉辦的為期兩天的論壇上,被扣除了其他費用后,郎咸平拿到了12萬元。而在去年下半年陜西某媒體舉辦的論壇上,郎咸平小半天演講拿走的費用是稅后6萬元,據主辦方表示,當時還是“通過一些關系找的”。由此看來,短短數月,郎咸平的報價已漲了一倍。 與此同時,北京某公關廣告公司表示,現在很多經濟學家出場的“范兒”不遜于那些明星!很多經濟學家開出的條件:先看有沒有檔期;如果參加,要帶助理;往來必須坐頭等艙;食宿必須在五星級酒店;一同參加活動的其他經濟學家的檔次;自己的出場順序;甚至活動邀請了何種級別的新聞媒體等等。 北京某專業財經公關策劃公司的賈女士告訴記者:“有名的,職位高的,尤其出鏡率高的,費用在3萬以上。1萬~3萬的,基本有官職、有身份,但不大出來講的,F在費用最高的屬郎咸平、謝國忠、左安龍,出場費10萬或更多,這可是交到他們手里的錢,不包括其他費用。其他在3萬~5萬元之間,具體價格得看公司和學者的關系了! “其實在2006年前,國內經濟學家的出場費幾乎都在萬元以下,3000元~5000元就能請到國內較知名的主流經濟學家。”北京某文化傳播公司的總經理李先生告訴記者,“但從2006年初之后,出場費一路上漲,至今平均漲了10倍。而這種上漲主要經歷兩個階段,即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階段,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階段! 記者調查發現,圍繞經濟學家的一條產業鏈正在逐步形成,并日臻“完善”。記者在一家名為“專家演講網”上看到,該網站直截了當地認為“名人演講就是產業”。網站這樣表述:名人演講是一個全流程的系統操作,包括活動策劃、媒體宣傳、名人邀請、機構邀請、市場運作、現場管理、細節設計、后期服務等各個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