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勝跡
(一)名山
自禪宗在唐代盛興以后,禪徒常常游方學道,主要是尋師訪友,以求發明宗旨。如趙州從念八十還行腳,汾陽善昭平生參八十一員善知識。當時所謂「參方」,「行腳」,并沒有固定的去處。到唐末時,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處:(一)是五臺山——文殊菩薩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終南山——三階教圣地;(四)是鳳翔法門寺--佛骨圣地。南宋寧宗時,由于史彌遠的奏請,制定禪院等級,有「五山十剎」的規定。以杭州徑山的興圣萬福寺、靈隱山的靈隱寺、南屏山的凈慈寺、寧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廣利寺為五山;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萬壽寺、江寧的靈谷寺、蘇州的報恩光孝寺、奉化雪竇資圣寺、溫州的龍翔寺、福州雪峰崇圣寺、金華的寶林寺、蘇州虎丘靈巖寺、天臺的國清寺為十剎,成為禪徒游方參請集中之地。到了明代,這些山剎久已衰歇,當時佛教界中也少有可以指導諸方的尊宿大德;于是在佛教徒中出現了參拜名山的習慣。一般佛教徒集中參拜的地方是四大名山:一是山西五臺山,二是浙江普陀山,三是四川峨眉山,四是安徽九華山。四山之中以五臺山為最有名。明代曾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除四大名山之外,還有寧波的阿育王寺和云南的雞足山等。
五臺山在山西省五臺縣東北四十里。有東西南北中五峰對峙,相距各數十里,峰頂平廣如臺,所以叫作「五臺」。又叫作清涼山,因為山中盛暑時不覺炎熱。相傳此山是文殊菩薩示現之處。不僅中國漢藏蒙族如此傳說,即在印度和尼泊爾等國也同樣有此傳說。晉譯《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卷二十九)中說:「東北方有菩薩住處,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彼現在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又唐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后,于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元魏孝文帝時,此山即有盛名,建有寺院。唐儀鳳元年(676)罽賓國僧佛陀波利來唐,就是專為人山求見文殊菩薩的。據說他來到山中進入金剛窟、不再出來了。山中寺院甚多,有漢僧寺院,也有喇嘛寺院、各有十大剎最為著名。
普陀山為浙江定海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的一個島。「普陀洛迦」是梵語。義為小白花或光明,原是印度南方秣羅矩吒國海中山名,相傳是觀世音菩薩住處(見《大唐西域記》卷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梵僧來浙江,于此島潮音洞中見觀音菩薩瑞相,因建茅而居,并取以為名。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慧鍔于五臺山得觀音像,取歸日本,舟行至此,因筑庵奉之。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王舜封出使三韓,遇風濤,舜封望潮音洞叩禱,得平安濟渡。事還,以事奏聞;賜名寶陀觀音寺。自此以后,凡往來三韓、日本、阿黎、占城、渤海,取道放洋的人,多望山歸命,祈求平安,遂成為名山中的觀音圣地。山中有普濟寺(俗稱前寺)和法雨寺(俗稱后寺)二大剎。其余寺庵甚多。有元代修建的多寶佛塔,傳為元宣讓王建,所以俗稱太子塔。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縣西南,兩山對峙如峨眉故名。相傳古時有蒲翁入山采藥,得見普賢菩薩瑞相,其實是宋人的附會。原因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嘉州屢奏普賢顯相,因遣內侍張重進前往莊嚴瑞相。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0),又造普賢銅像,高二丈余,建大閣安置。其后屢加裝飾,增修寺宇。于是峨眉山成為普賢菩薩的圣地。
九華山在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里。唐天寶中,新羅王子金喬覺出家為僧,名地藏,航海至此。至德中(755一757),諸葛節為購地建寺。貞元十三年(797),金地藏寂,年九十九。明代因以金地藏為地藏菩薩化身而崇祀之。山中現有金地藏塔(俗稱肉身塔)。此山便成為地藏菩薩的圣地。
阿育王寺在浙江寧波。相傳印度阿育王于一日一夜造八萬四千塔,供養釋迦佛舍利,布置于南贍部洲各地。中國有十九處(見《法苑珠林》卷三十八),現在唯存此一處,為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慧達(原名劉薩訶)在此處掘得。其塔非金玉銅鐵,又非巖石,作紫黑色。塔身四方形,每面刻一佛本生故事:薩埵王子變、舍眼變、出腦變、救鴿變等。上有露盤,塔中有懸鐘。佛舍利在鐘內,因建寺供奉,名阿育王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廣利寺。歷代以來,佛教徒來寺參拜舍利,未嘗中止。
雞足山在云南大理洱海東北一百里,地屬賓川縣。印度摩揭陀國有雞足,是佛弟子迦葉遵奉佛命,持釋迦佛的僧伽黎衣(袈裟)入滅盡定,以候將來彌勒佛下生處(見《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卷九)。此山原亦名雞足山,明人因附會此山即是摩訶迦葉入定處,興建許多寺院。滇、川、康的佛教徒多來此山參拜。
(二)祖庭
1.三論宗祖庭
棲霞寺在江蘇南京東北四十里攝山。劉宋明帝泰始中,處士明僧紹住此。時有法度自黃龍來,與僧紹交游甚厚。僧紹歿后,舍宅為法度造寺,稱棲霞精舍。僧紹子仲璋秉父遺志,于山崖雕無量壽佛并二菩薩像。梁時遼東人僧朗,善《三論》及《華嚴》,來師事法度,稱為三論宗初祖。朗歿,弟子僧詮,詮弟子慧布繼住山寺。隋文帝于天下各州立舍利塔,此寺是其一。現有佛舍利塔,是五代時重修。基座及塔身雕飾精美。塔基上雕八相成道像。寺門外有唐高宗制《明征君碑》。
嘉祥寺在浙江紹興縣。三論宗僧詮傳弟于法朗,朗傳吉藏,藏居此寺講學,世因稱之為嘉祥大師。唐初吉藏入長安,其學說有所改變,世稱其學派為新三論宗。
2.天臺宗祖庭
天臺山在浙江天臺縣北三里。晉宋時名僧多在此山修習禪定。天臺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住湖南南岳,三祖智顗于陳太建七年(575)來居此山,大弘祖業。世因稱此學派為天臺宗。山下國清寺是天臺宗根本道場。寺前崗上有九層磚塔,是隋代所建,宋代重修。寺門前有寶塔七座。山上真覺寺是智者塔院,祖殿中有六角智者大師真身寶塔。正面有龕,內奉大師像。拱壁間原雕大師生平事跡。山中壽院甚多,寶相寺是大師入滅處,有彌勒像及智者大師入滅塔。國清寺門前有唐天文家一行禪師墓塔。
王泉寺在湖北當陽縣玉泉山東南麓。智者大師,在此寺講《法華玄義》和《摩訶止觀》。今寺大殿前有隋大業十二年(616)造大鐵鍋及元代鑄鈸鐘、鐵釜各二。寺左有觀音像碑,相傳是唐吳道子畫,碑高七尺。寺前隔溪有宋嘉佑六年(1061)建十三級鐵塔,高一七·九米,形式優美。
延慶寺在浙江寧波市。北宋時中興天臺教觀的知禮于至道二年(996)居此,世稱之為四明尊者。明永樂中列此寺為天下諸宗名山的第二山。
3.慈恩宗祖庭
慈恩寺在陜西西安市。唐貞觀二十二年(648)高宗為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建,所以名為慈恩寺。寺極宏大,總有房舍一千八百九十七間。延玄奘為上座,于寺西北立翻經院,玄奘在此譯經。弟子窺基秉承其學。玄奘卒后,窺基繼任此寺,所以世稱其學派為慈恩宗。永徽三年(652),玄奘仿西域制,造五級磚塔,高一百八十尺,面方一百四十尺,以安置梵篋,名曰「雁塔」(印度摩揭陀國昔有伽藍,住小乘僧,食三凈肉,后時求三凈肉不得,會有臺雁飛翔。有僧戲曰:「今日僧供不充,菩薩應知是時」。時有一雁應聲自墮而死。群僧慚愧,更不食三凈肉。乃建塔埋之,名曰雁塔。見《大唐西域記》卷九)。武后長安中改建為七級,其后屢經重修。原有四門楣尚是唐初原物,刻有佛像。塔外壁有褚遂良書《大唐圣教序》碑。
興教寺在陜西長安縣。寺有玄奘三藏及其弟子窺基、圓測三塔。玄奘塔在中央,南面五層,約高七十尺。塔后有唐劉軻撰《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碑。窺基塔在玄奘塔東,面西;圓測塔在西,面東,皆三層,高約十七尺。有《大慈恩寺基公塔銘)及《大唐西明寺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二碑。二塔初層中有木雕窺基及圓測像,皆宋代作品。今不存。
4.賢首宗祖庭
法順和尚塔在陜西西安市南樊川崗上,是賢首宗初祖法順和尚墓塔。
五臺山清涼寺賢首宗初祖法順,二祖智儼均住終南山至相寺。三祖法藏,號賢首,世因稱其學派為賢首宗。法藏歿后,澄觀私淑其學,住五臺山清涼寺,撰新譯《華嚴經疏》及《隨疏演義鈔》,以竟法藏未竟之志。世稱澄觀為清涼大師。
草堂寺在陜西戶縣東南圭峰下,相傳是姚秦鳩摩羅什譯經之處。賢首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稱宗密為圭峰禪師。寺有鳩摩羅什塔。宗密葬于東小圭峰,有唐裴休撰并書圭峰禪師碑,今移置于草堂寺鼓樓內。
5.律宗祖庭
道宣律師塔在陜西長安終南山。印度的律學有五部不同:一、摩訶僧祇部《僧祇律》;二、薩婆多部《十誦律);三、曇無德部《四分律);四、彌沙塞部《五分律》;五、迦葉遺部律:未傳漢地。姚秦以后,《十誦律》甚弘南北;《僧祇律》行于江南;元魏以后《四分律》大盛。入唐又分為三家:一、法礪住相州(今河南安陽)同光寺,著《四分律疏》,為舊疏,稱為相部宗。二、懷素住長安崇福寺東塔院,著《四分律疏》,為新疏,稱為東塔宗。三、道宣住終南山豐德寺,著《四分律行事鈔》,稱為南山宗。其后新舊二家失傳,南山一宗獨盛。
大明寺在江蘇揚州市。原名棲靈寺,唐稱大明寺,清改名法凈寺(1980年鑒真和尚像回國巡禮,恢復大明寺名——編者)。唐道宣的再傳弟子鑒真在此寺講律。后赴日本,大弘律學,開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先河。在日本奈良建唐招提寺,鑒真塔即在該寺后院。
寶華山隆昌寺在江蘇句容縣北七里。元代律學廢絕,明末寂光居此寺,中興律宗,為寶華第一世。其后讀體、德基、真義、常松、實泳、福聚相承,為有清一代律宗根本道場。
6.真言宗祖庭
大興善寺在陜西西安市。唐天寶中師子國(今斯里蘭卡)不空三藏居此,屢設灌頂道場,建立了真言宗,并譯出眾經。寺有徐浩書不空三藏碑。真言宗的傳承是以毗盧遮那為初祖,普賢金剛薩埵為第二祖,龍猛為第三祖,龍智為第四祖,金剛智為第五祖。金剛智于開元七年(719)來華,傳弟子不空為第六祖。
青龍寺在陜西西安市,原唐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唐不空三藏弟子惠果住此寺東塔院,世稱為真言宗第七祖。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從惠果受灌頂,傳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并受傳法阿阇梨灌頂。回日本后,在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其后日本僧圓仁、圓載、圓珍、真如、宗睿先后入唐,皆在此寺受學真言宗法。此寺宋時己圯廢,今立碑其處以為紀念(按:今于遺址建惠果空海紀念堂)。
7.凈土宗祖庭
東林寺在江西廬山西北麓。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刺史桓伊為慧遠建。慧遠于山中立般若臺,安彌陀三圣像,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生西方極樂世界,號為「蓮社」。宋時尊慧遠為蓮社初祖。寺東崗石室中有八角覆缽形慧遠塔。塔右方有石造圓竇、藏骨室。宋元以來,凈土宗成立,奉慧遠為凈土宗初祖。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縣西北二十里石壁山中。元魏曇鸞在此依《十六觀經》修凈業,愿生西方極樂世界。唐初,道綽于玄中寺見曇鸞遺跡,因專修凈業,并教人念佛,用木槵子記數。善導從道綽學,后至長安教化道俗,一心持名念佛。宋人奉善導為凈土宗二祖。在凈土法門的傳承上,曇鸞的功績是不可泯滅的。日本凈土宗亦尊此寺為祖庭。
靈巖寺在蘇州靈巖山。原是春秋時吳王夫差館西施處,叫作「館娃宮」,梁天監中始建為寺。其后為禪寺,近代印光法師住此寺,改宗凈土,專修念佛法門。
8.禪宗祖庭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為佛陀禪師建。菩提達摩來此,于寺凝修壁觀,建立了禪宗。歷代以來屢經重修。現存鼓樓仍是元大德六年(1302)原建筑,柱石雕刻甚為富麗。禪宗的傳承以達摩為初祖。在少林寺西北二里許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題字。寺西南八里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
匡救寺在河北成安縣。二祖慧可于此說法,相傳達摩為二祖說法于此。
山谷寺在安徽潛山西北三十里三祖山。有三祖僧璨大師塔。宋黃庭堅居此寺,因自號山谷。
真覺寺在湖北黃梅東北二里馮茂山上。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此。禪宗至五祖始盛,門徒常過千人。世稱之為東山法門。
南華寺在廣東韶關南六十里處;原名寶林寺。禪宗六祖慧能開法于此,有六祖肉身塔,六祖真身猶存,供于六祖殿內。六祖以下分為南岳、青原二支。南岳支下分出臨濟、溈仰二宗;青原支下分出曹洞、云門、法眼三宗。臨濟宗后又分為黃龍、楊歧二派。楊歧下又有虎丘和大慧兩派。
溈仰宗
唐靈佑居溈山,佑弟子慧寂居仰山,共建立偽仰宗,但是流傳不廣,自晚唐以至宋初,約一百五十年便衰歇了。 溈山在湖南寧鄉縣。山頂為廣野,平田千畝。古來住僧耕作,人稱「羅漢田」。山有密印寺,即靈佑所居。 仰山在江西宜春縣南八十里。山有棲隱寺,宋時改名太平興國寺,慧寂于此大建法幢。
曹洞宗
唐良價住洞山,弟子本寂住曹山,共建立曹洞宗。 洞山在江西宜豐縣東北五十里。山有普利院,唐大中年間,良價住此,世稱其禪風為洞上禪風。 曹山在江西宜豐縣東北三十里,山有荷玉寺,木寂住此,大振洞上禪風。 天童山在浙江寧波。晉初創建寺宇,原名太白山,寺名天童。其后寺屢有興廢,唐代復興。宋建炎三年(1129), 正覺禪師住此,為寺第十六世,于曹洞宗為第十世,大振曹洞宗旨,立「默照禪」。寶慶元年(1225)如凈住持(曹洞宗第十三世)此寺。日本道元入宋,從如凈受學,回國后建立日本的曹洞宗,即為始祖。明代以此山為天下禪宗五山的第二山。明成化中(1465一1487),有日本僧雪舟來此寺為首座。雪舟善繪畫,名振藝壇。
云門宗
大覺寺在廣東乳源縣北云門山,原名光泰禪院。五代時文偃住此,大弘禪法,建立云門宗。在北宋時極為繁盛,南宋未便衰歇,流傳約二百年。
臨濟宗
臨濟禪師塔亦名「青塔」,在河北正定。正定城南二里臨濟村有臨濟寺。唐義玄住此,建立臨濟宗。此寺于抗日戰爭時被毀,今唯存臨濟禪師塔。
黃龍山在江西寧州西南八十里。山有永安寺,一名黃龍院。宋仁宗時慧南(臨濟宗八世)住此,大振禪風,建立黃龍派。
楊歧山在江西萍鄉縣北七十里,是戰國時楊朱泣歧之處,寺名普通禪院。宋時方會(亦臨濟宗第八世,與慧南為同門)住此,大弘道法,建立楊歧派。
虎丘靈巖寺在江蘇蘇州虎丘。春秋時吳王闔閭葬此。晉竺道生說法處。宋紹興四年(1134),臨濟宗楊歧第五世紹隆住此,建立虎丘派。
徑山在浙江余杭縣,寺名能仁興圣萬壽寺,簡稱徑山寺。宋紹興七年(1137),楊歧派第五世宗杲居此(與紹隆為同門),立話頭禪,世稱大慧派(大慧是宗杲的封號)。
黃檗山在福建福清縣西二十里,有寺名萬福寺,唐希運禪師(臨濟義玄之師)曾居此。明崇禎九年(1636)隱元隆琦住持此山,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渡日本,在日本宇治縣建萬福寺,創日本黃檗宗。
金山寺在江蘇鎮江。東晉元帝時創建。宋時以修水陸法會知名,一度為云門宗道場。蘇東坡相熟的佛印禪師(云門宗第五世)住此,南宋以后便成為臨濟宗的主要寺院。
法眼宗
清涼寺在江蘇南京城內。五代時文益居此,立法眼宗(法眼是文益的封號)。流傳大約百年,便衰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