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國兩位科學家在世界上宣布首次發現百合內生菌,內生菌技術的運用開始拉開帷幕。內生菌種植水稻的技術是由原中科院武漢分院植物所的老科學家張政銓和聶開印在內生菌發現基礎上研發出的水稻浸種技術。內生菌是一種在百合細胞中與百合細胞共生的細菌,這一發現曾轟動了世界。根據常識,細菌是不能進入細胞的,尤其不能進入單子葉的糧食作物,如水稻和小麥等。有科學家曾預言,如果細菌可以進入單子葉植物細胞,便有可能利用生物基因工程技術通過改良品種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 經過近20年的潛心研究,張政銓和聶開印發現植物內生菌對糧食生產確實具有重大意義,但這種意義并不是體現在生物基因工程方面,而是體現在內生菌所獨具的與細胞共生互利的生物特性上,內生菌的分泌物具有特殊的益生功效。由同濟醫大、電力總院等提供的檢測顯示,內生菌的分泌物具有明顯的增強免疫和抗疲勞效果,并具有很高的醫用價值! 進一步的研究揭示,將內生菌的分泌物用于拌種,糧食作物的種子能豐富地表達內生菌的分泌物;這種種子發育生長后,在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中也可以發現內生菌的分泌物有極豐富的表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內生菌分泌物處理過的水稻種出的稻米也具備了內生菌分泌物同樣的提高人體免疫和抗疲勞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