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滑膜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尤以膝關節為最常見。自2000年以來筆者以關節腔內注射配合微波治療膝關節滑膜炎,并與單純使用關節腔內注射治療進行對比,經臨床觀察,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自2000年以來,就診我科的116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0例,以關節腔內注射配合微波治療,男32例,女28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11歲;病程最長17年,最短1天。對照組56例,單純使用關節腔內注射治療,男27例,女29例;年齡最大63歲,最小12歲;病程最長16年,最短0.5天。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符合該診斷標準:(1)多有慢性勞損史;(2)多發于年老、體胖者;(3)膝關節腫脹、膨隆,脹痛,屈膝困難;(4)浮髕試驗陽性;(5)關節穿刺為淡黃色透明液,表面無脂肪滴;(6)經關節液理化檢驗,X線或MRI等輔助檢查,排除關節內積血、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滑膜結核、腫瘤等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采用關節腔內注射配合微波治療。(1)關節腔內注射療法:均選用患膝髕骨內側中點關節間隙為穿刺點。患肢伸直并常規消毒,用7號注射針頭緩慢穿入關節腔。首先將積液抽吸干凈,再注入曲安奈得40mg(約1ml)。如積液過少時,可直接注入藥物。然后輕輕屈伸膝關節數次,促使藥物在關節腔內分布均勻。1次/周,連續注射2次。(2)微波治療:使用珠海市和佳公司生產的EBH-1V型微波治療儀。將環形輻射器置于患膝關節周圍。設定輸出頻率2450MHz,輸出功率30~35W,加熱至40℃~45℃,30min/次,1次/d,連續治療2周。
1.3.2 對照組 單純采用關節腔內注射療法,具體操作同治療組。1次/周,連續注射2次。
所用病例均配合關節制動以及患肢股四頭肌功能鍛煉。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評定。治愈:疼痛、腫脹消失,關節活動正常;浮髕試驗陰性,無復發者。好轉:膝關節腫痛減輕,關節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并見肌肉萎縮或關節強硬。
2.2 治療效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均治療2周后進行臨床效果評定,結果見表1。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效果(略)
2.3 統計學處理 利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經秩和檢驗,P=0.015<0.05,表示兩組療效的差異有顯著性,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膝關節關節囊內面為滑膜覆蓋,是人體最大的滑膜腔,其內含豐富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關節滑膜在受到創傷或勞損后導致滑膜一系列的反應,如滑膜血管擴張,血漿、血細胞等成分溢出關節腔內;同時滑膜細胞增生活躍,并產生大量黏液。當滑膜滲出與吸收速度失調時,這些病理變化最終導致關節腔積液、關節腔內壓力增加和內源性致痛因子在局部濃度增大,并產生惡性循環,最終患膝關節滑膜增厚或遷延不愈。關節腔穿刺抽液可降低關節腔的壓力,改善滑膜組織循環,緩解內源性致痛因子對神經末梢的刺激,終止疼痛的惡性循環。同時注入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可改善關節滑膜的循環,控制滑膜滲液,終止關節腔積液。但是在關節內注入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時應嚴格無菌操作,控制注射次數和劑量,否則會導致膝關節的繼發性病變。因此在應用時應特別慎重。
大量科學實驗表明,不論離子、帶電膠體在微波場中所作振動或旋轉運動產生的熱效應,或帶電顆粒在微波場下產生的非熱效應(電磁振蕩效應),都可以改變人體組織的理化反應特性產生臨床的治療效果。微波理療是將微波能集中照射到病變組織部位,被人體軟組織吸收。由于微波是高頻電磁場,它可以穿透入人體組織內部,因此這種生物效應不僅局限在人體表皮產生,而在被照射到的全部組織上從表皮到深部同時產生上述微波生物效應,表現出局部組織溫度上升,改善和增加膝關節周圍的血液供應。能有效促進關節及其周圍的慢性炎癥恢復,如粘連、浸潤、滲出物等致病產物的吸收和消散,具有消炎、鎮痛、解除痙攣,恢復關節功能的作用[2]。體表式輻射器便于擺位(人體表各部位),不受患者坐、臥影響,從而讓患者使用感覺更舒適、操作更簡單。
動靜結合是治療骨傷科疾病原則之一。我們在固定制動、限制和防止不利活動的同時,也應該鼓勵適當的、適時的、有利的活動,盡早進行股四頭肌鍛煉,以增強氣血循環,促進積液的吸收,對于有效地防治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功能與形態退變、恢復肢體功能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 張麗艷,任普陽,孫江華,等.微波和磁療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00例.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5,26(23):2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