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義獻報道,我國出土古代玻璃(琉璃)的地區已遍及二十多個省市。那么這些出土的玻璃究竟是國內燒制的還是出外國傳入的呢?化 學在判定這些文物的產地上顯示了其價值—這可以通過測定玻璃中鉛的含量而確定。原來,我國唐宋以前的玻璃主要是鉛鋇玻璃, 其成分屬Na2O-PbO-BaO-SiO2系統玻璃,而西方和印度古代玻璃屬于鈉鈣玻璃類。 化學上的很多儀器分析方法都可應用于文物考證上, 從下面的兩個例子就可見一斑。 本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歐洲古董市場, 曾有售價很高的“戰國陶俑”出現,人們難辨其真假, 后來,英國牛津實驗室采用熱釋光技術—一種化學中的熱分析方法進行鑒定,結果證明是近代制作的贗品。其所以熱釋光方法能推斷古陶的年代,這是因為粘土中含有石英、長石、云母等固體結晶顆粒,受粘土中少量長 壽命天然放射性物質如238U、232Th、40K等及宇宙射線作用,一部分電子躍遷到高能級上。當用粘土燒制陶器的時候,這些高能級上的電子以熱釋光的形式將能量釋放又回到低能級,而古陶從燒成時起,重新受其中放射性物質和宇宙射線作用,低能級電子再一次向高能級躍遷,這樣,陶器的燒成時間越長,年代愈久,則 積累的能量也就越多,也就是說,古陶的熱釋光強度與本身受到輻射的時間(即燒成時間) 成正比,因此,測量古陶樣品的熱釋光強度,就 可以計算出古陶燒成的年代。 1965年在湖北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應用X-射線熒光分析方法,由于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x-射線熒光,且其強度反映了元素含量,因而人們推測該劍身為銅錫金,并經過了硫化處理。應用化學方法,考古工作者研究考證了文物的制作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