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們國家文物市場逐漸復蘇。經過20多年來的發(fā)展,形成了相當繁榮的局面,有些場合甚至非常火爆,古代藝術品的市值迭破記錄,屢創(chuàng)新高。但是,在繁榮火爆的背后,也隱藏著一種危機,這種危機,再明確一點,指的就是文物鑒定專家所面臨的信任危機。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2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便能說明一些問題。當我們剛開始涉及文物市場這一領域的時候,是誰擁有最多最好的,最現(xiàn)成的文物資源?當然是官方的文物系統(tǒng),是國家級和各省、市、縣各級博物館、文物商店、文物管理及研究機構。廣大收藏愛好者也理所當然地把這些地方有資歷,有著作成就的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當成自己心中的偶像而加以崇拜。他們的書,他們的話就是金科玉律。有時,連一般的文物從業(yè)人員也成了不少人巴結的對象。 時光荏苒,這么多年發(fā)展下來,文物系統(tǒng)已有不少文物走向市場,流到了民間。同時,也因為各種原因,有一批文物遺失了,不知去向。現(xiàn)在社會上文物收藏的構成比較復雜,除了市場買賣、互相交換、私下饋贈,還有個人家傳、海外回流,以及地上揀的、水里撈的,甚至包括一大批盜墓來的。總之,現(xiàn)在民間社會也擁有了巨大數(shù)量的文物。特別是在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后,市場上的仿品從無到有,并且越來越多。其花樣層出不窮,質量上更是日新月異。在現(xiàn)實中,我們看到文物鑒定專家遇到越來越多的尷尬,越來越力不從心。而廣大收藏愛好者則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困惑。有的東西,這位專家說不對,那位專家卻說對的,標準在哪里?讓人摸不著頭腦。有的拍品,中國專家說不對,外國專家說對的,結果還拍了大價錢,想想真是好奇怪。有的中、低價位常見的東西還好說,一些高檔頂級少見的東西,誰都說不清楚。像這類情況的發(fā)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因而導致了信任危機。盡管現(xiàn)在,還有不少人在盲目崇拜專家,但是毫無疑問,專家的日子已經越來越不好過了。大家漸漸看清了他們的本事到底有多少,他們的理論和實踐不是一會事,實踐當中證明這些理論不能產生正確的指導作用。由于這些鑒定專家的誤導,很多聽了他們的話,看了他們書的收藏愛好者陷進了泥潭,蒙受了損失,有的還茫然不知。而制假、販假團伙卻乘機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那么,文物鑒定專家的問題究竟出現(xiàn)在哪里?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是因為,文物專家學者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文物市場開放以后,以往文物鑒定工作中一直存在著偏差的問題,隨著新舊真假問題的日益嚴重,這里面的矛盾就集中體現(xiàn)出來了。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新的問題,我們的文物鑒定專家有沒有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呢?我們看沒有。對于當前的文物鑒定工作,這些專家的指導思想和方式方法上存在著根本性的錯誤。他們也許忘了真理是相對的,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才是絕對真理。同時,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不斷反復循環(huán)發(fā)展的,不是靜止的。原先獲得的考古知識對于當前的真?zhèn)舞b定工作者來說,只是具備了一部分知識而已。我們知道“實踐出真知”這句至理名言,人的知識是由直接經驗,即自身實踐和科學的,可靠的間接經驗,即間接的直接經驗組成。歸根到底,都是實踐產生的,是直接經驗。沒有實踐,就沒有理論;沒有正確的理論,哪來解決問題的鑰匙?要認識并解決新問題,首先必須投身到新的實踐活動中去。這里的實踐,就是指要到市場的大風大浪里去鍛煉,而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究。市面上的仿品到處有、天天有,要分析比較,分清真?zhèn)危捅仨毟矣谫I賣,敢于吃“假”。要搞清楚吃“假”的原因,直到找出其中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些新型的實踐活動是硬碰硬的,甚至是很殘酷的,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要承受挫折帶來物質上、精神上的打擊,并且,需要一股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宏觀科學正確的指導思想才能堅持。專家在這方面做得怎么樣,顯然是一個大問號。 平時,專家最喜歡、講的最多的是古器物紋飾、器型、工藝方面的問題。把前人書上講過的,還有現(xiàn)成的參考物當作典型器、標準器來作為鑒定真?zhèn)蔚臉藴剩唧w應用起來,卻經不起推敲,好像一只到處漏氣的皮球。比如講到紋飾,就認定古代的都是流暢的,而仿品都是呆板的——難道古代就沒有呆板的線條?現(xiàn)代就沒有流暢的畫工?這不是唬人嗎?還有紋飾和器型都要跟書上的東西對照,對不上的實物有的吃不準,有的成了“妖怪”。這里面,有的器物被專家上書了,就成了典型器、標準器,有的沒有寫上去,則成了“孤魂野鬼”。這到底是專家的主觀使然,還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問題,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談到古代工藝,認定就是鬼斧神工一般,是現(xiàn)代人無法仿制的。這種說法,難道不就是笑話嗎?古人在當時相對原始落后的生產力條件下,創(chuàng)造了精美絕倫的、令人嘆為觀止的古代藝術品,這無可厚非。但我們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難道我們的生產力水平還倒退了不成?我們現(xiàn)代人的智慧和生產工具要遠遠優(yōu)于過去,即使是非常體現(xiàn)遠古工藝水平的良渚、紅山這類的紋飾、器型,怎么會仿不出呢?而這樣荒繆的理論,居然蒙住了很多人的頭腦。在這里,主觀唯心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他不是客觀的,不符合自然、社會和思維的規(guī)律,沒有抓住鑒定真?zhèn)蔚谋举|,因此,也出現(xiàn)了一些奇怪的現(xiàn)象,有的專家只知道館藏的瓷器是真的,而不知為什么真,所以,一旦碰到來源無序的,便不知真假。只好形而上學,以館藏東西為標準,來“忽悠”人們。殊不知,古瓷器是手工藝品,同樣的器型和題材,仔細看是有差異的。并且,古瓷器經歷的環(huán)境不一樣,其中的物質不一樣,作用于器物上的情況都不一樣。假設同樣的釉面、彩料和胎骨上百年過來,釉面、彩料和胎骨也是有差異的,哪來一模一樣?事實上只有參考物,沒有標準器。還有的專家只會看明清的瓷器,有的專家只看明以前的瓷器,而對于文物“老”的共性,根本沒有做到融匯貫通。從鑒定文物新舊真假的角度講,他們甚至沒有脫離感性認識的階段。但由于客觀歷史的原因,我們的社會還存在著唯書、唯權威的種種陋習,這正好為專家撐起了一把帶著形而上學的保護傘。 當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專家對一些價值高,難以定論的器物,就很喜歡追究是否“來源有序”,好用來證明眼前這件東西是不是真的。但我們只要稍微想一想,文物的真?zhèn)问怯伤陨淼谋举|特征來決定的,來源有序無序的問題能證明一切嗎?對于文物鑒定來說,來源問題是間接的,是表面現(xiàn)象,僅能作為參考,而器物本身的真?zhèn)螁栴}是直接的,是本質問題,搞亂了,就會本末倒置,造成危害性。有的人說器物本身的問題講不清楚,那只是他的觀念和研究水平成問題而已,但絕不應該用來源問題作為這個問題的擋箭牌。 有不少專家又很寄望于儀器鑒定來解決問題。從理論上講,無論人的目測,還是儀器測定,誰只要抓住了鑒定真?zhèn)蔚谋举|問題,都可以說是科學的。但如果真舊的東西和新的看上去都已經沒有了什么區(qū)別,那老東西還有什么魅力可言?我們不禁要自問,我干嗎還要搞收藏呢? 我們覺得專家要想成為一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專家,真正能夠解決文物鑒定工作中遇到的疑難雜癥問題,他就應該通過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實踐才能出真知的道理。要用辯證唯物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從宏觀上指導鑒定工作。選擇好正確的方向,才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才能把文物鑒定事業(yè)推向新的高峰。說到這里,可能有的專家還不服氣,因為他們每年也按排了一定的時間和次數(shù)到景德鎮(zhèn)等實地去看仿品制造,也了解到一部分的制假過程和當?shù)厍闆r,也有過一定范圍的實踐活動。但僅僅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從實踐到理論,從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需要實踐者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科學地分析判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得出結論。因此,必須要充分地實踐,加上科學地論證,否則,一切都是空的。從現(xiàn)在到將來,人們迫切期望的是經得起復雜的市場經濟考驗,并有科學的理論作為正確指導思想的名副其實的專家。對此,作為文物鑒定專家要有清醒的認識。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