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人人看人人艹,亚洲一区二区中文,99精品视频99,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国产三区视频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色
 
 
類 型:
頻 道:
關鍵字:
 
 
   位置: 中華職工學習網 >> 職工學習中心 >> 新聞出版、文化工作人員 >> 考古及文物保護專業人員 >> 正文
 
  標 題:新石器時代彩陶的初始發展鼎盛和衰落
  日 期:2007/5/31  源 自:互聯網 【字體: 字體顏色
 
我國是陶器大國,全國許多地區均有發現。黃河、長江流域是我國古代先民的重要聚居地,在這些地區,分布著豐富的古文化遺址。隨著田野考古的發掘導。資料整理,對新石器時代分別界定為早、中、晚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彩陶花紋也呈顯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原始產生到成熟,由低級到高級的演變,經歷了起源、發展與消亡的全過程。
  —、彩陶的初始期
  磁山文化于1975年首先發現于河北武安縣磁山而得名。是我國目前黃河流域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年代較早的文化。陶器以敞口深腹罐、小口雙耳罐、敞口環底缽或三足缽為主。還有一些三足鼎、口杯和靴形器形,器表多飾繩、篦、劃紋,彩陶較少。
  裴李崗文化于1977年首先發現于河南新鄭縣裴李崗而得名。裴李崗文文的陶器以直口或斂口深腹罐、小口雙耳壺、碗、缽為主。還有一些瓢形器,器表以篦、劃紋見長,基本沒有繩紋。
  老官臺文化是我國彩陶最早源起的文化類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渭河、涇水流域。在位于甘肅、陜西兩省交界的山前地帶都分布著老官臺文化遺址。甘肅境內以秦安縣大地灣一期遺址為代表,并發現了大地灣一期遺存被疊壓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存之下的地層關系。大地灣一期早一階段的大多陶器為顏色不均勻的灰褐色陶,沒有發現彩陶。大地灣一期的晚一階段出現了彩陶,紅陶占多數并且還有少量的泥質陶。大地灣一期的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雖有彩陶發現,但數量很少,且花紋簡單灰暗,這表明當時的彩陶還處于初萌階段。
  二、彩陶的發展期——仰韶文化
  甘肅、陜西一帶的仰韶文化是以彩陶為特征的,且起源于老官臺文化。在仰韶文化早期,由于不同文化類型發展的道路不同,一支向東發展,一支向西發展。向東的一支,文化中心逐漸向關中平原和陜西、河南、山西發展。并且與中原地區的文化頻繁交流,發展較快。如距今5600多年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等。而向西發展的一支。向甘肅中部高原地帶發展,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發展比較緩慢,與向東發展的一支文化差別愈來愈大,但仍保留著彩陶制作的傳統上藝,自身的特點愈益鮮明,其中的一支發展為后來的馬家窯文化。
  1.仰韶文化早期遺址
  甘肅仰韶文化的早期遺存,主要分布在渭河和涇水的上游。有秦安大地灣仰韶早期和王家陰洼等遺址。此外出土有完整彩陶的還有正寧宮家川、莊浪徐家碾等遺址。
  2.仰韶文化中期遺址
  仰韶文化中期的遺址由甘肅東部擴展到中部及白龍江流域,寧夏南部和青海東北部。這期遺址又明顯分為早、晚兩大階段。早一階段的遺址以大地灣為代表,此外還有莊浪徐家碾、隴西西二十里鋪、甘谷西坪、秦安寺嘴坪、天水羅家溝、武山灘兒下、臨洮北鄉等。晚一階段的遺址也以大地灣為代表。還有甘谷西坪、莊浪徐家碾、正寧宮家川、寧縣王莊王嘴、臨洮馬家窯、青海民和陽坡洼等遺址,這一時期用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5600年±120年。
  3.仰韶文化晚期遺址
  甘肅地區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存主要分布在慶陽和平涼地區及天水地區北部一帶,有秦安大地灣和天水師趙村等遺址。早一階段的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增多,出現了淺橙黃陶,陶器唇緣以寬平唇為特征。彩陶比例下降,只占百分之三左右,所發現的彩陶雖具有馬家窯類型彩陶的特點,但這類遺址和馬家窯類型的遺址在文化面貌上差別較大。
  三、彩陶的鼎盛期——馬家窯文化
  當陜西、山西和河南地區進入仰韶文化晚期時。彩陶開始衰落,而在陜甘交界和六盤山西側的仰韶文化自身的特點愈益鮮明。向西發展的一支成為石嶺下類型,自身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和其他地區的仰韶文化晚期各類型有著明顯的區別,從而由仰韶文化中分離出來,發展為馬家窯文化。
  石嶺下類型進入了馬家窯文化的初期階段。它主要分布在甘肅東部、中部及青海的東北部。石嶺下類型的典型遺址分布在武山石嶺下、甘谷灰地兒等。石嶺下類型的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6000年左右。石嶺下類型彩陶的陶質以橙黃色陶為多,橙紅色陶只占少數,器形以喇叭口圓腹平底罐和平底瓶為主要特色。石嶺下類型彩陶多用深灰色繪制花紋,也有用黑色的,還有用少量白色的。彩陶花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中為杏圓形,兩邊為斜向弧形三角形的簡化了的變體魚紋;另一種是中為旋心圓而上下為相對弧邊三角紋構成的變體鳥紋。在罐和瓶上這兩種花紋也有并置使用的,一般上層為變體鳥紋,下層為變體魚紋。另外,還有一種變體的鳥紋與魚紋共同組成的紋樣,是以天上飛鳥與水中游魚合用一個頭,圖案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可以說,石嶺下類型是處于承上啟下的轉折期,將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引入了新的繁盛時期。
  馬家窯類型是石嶺下類型的延續,它向西發展到河西走廊,南到青海東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寧夏南部。東面包括整個甘肅的東部,因最早發現于甘肅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鎮而得名,距今約5800多年。1923年8月--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調查發現了馬家窯遺址并進行了初步發掘。1975年后,甘肅省政府多次組織調查研究,發現了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的地層關系。在1961年出版的《新中國考古收獲》一書中開始使用馬家窯文化這一名稱,并將半山、馬廠類型歸于馬家窯文化。20世紀50年代初,馬家窯遺址被甘肅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
  馬家窯文化遺址一般都在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兩岸的臺地上,接近水源,面向陽光,房屋為半地穴式建筑,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房內有圓形火塘。門外常挖一窯穴存放食物。墓地一般和住地比較近。墓葬比較雜亂沒有一定規律。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側身屈肢,隨葬品男性多為斧、錛、鑿等生活用具,女性多為紡輪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現象,婦女一般在家進行紡織制陶,從而進一步證實了“陶女”現象的準確性。
  馬家窯制陶業非常發達,它在仰韶文化的陶藝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升華。并逐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些馬家窯遺址中還發現了窯場尋。陶窯、顏料瓶、顏料缽、調色碟矛。顏料。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制花紋,中期使用純黑或黑紅相間的彩繪制花紋,晚期以黑紅兩彩并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制陶工具開始使用慢輪修坯并研究用慢輪繪制同心圓紋、平行紋、弦紋等紋飾。從陶質看馬家窯以橙黃陶為主,半山、馬廠以紅陶為土。目前普遍認為,馬家窯文化經歷了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連續發展的文化類型,持續時間長達1000多年。
  (一)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地區。陶器以橙黃陶為主,有少量灰陶。彩陶器型豐富多樣,紋飾非常精美,以旋渦紋、水波紋、同心圓紋、動物紋為主,彩陶上的圖案表達了當時各氏族部落有著共同的崇拜意識,也是先民們在生活實踐中認識大自然的產物,所以在彩陶上也大多繪制了黃河奔流不息,旋渦急流,波濤洶涌的自然景觀現象。陶器形狀出現了較大變化,盆、碗、缽依然存在,但存貯器甕、罐、瓶逐漸增多。  燒制陶器的技術和陶窯較仰韶時期有了較大進步,火塘和窯分離,燒窯溫度明顯提高。并且出現了集中的作坊式制陶窯址。比較完整的遺址如位于甘肅東鄉自治縣大夏河東岸的林家遺址,包含有馬家窯類型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之一。在這個遺址中還發現了谷子的炭化物。這說明粟是當時先民的主要糧食之一。
  位于蘭州市黃河北路的王保保城遺址,出土的陶器均為手工制作,器型有壺、瓶、罐、盆、缽等,紋飾以弧線紋、弦紋、平行紋、水波紋、網格紋為主。
  位于甘肅康樂縣虎關鄉的邊家林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馬家窯晚期及半山早期器型和紋飾的陶器,顯示出馬家窯類型向半山類型過渡的趨勢。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馬家窯類型早期的典型遺址有永登蔣家坪、東鄉林家。馬家窯早期彩陶的主要器形仍以盆、缽、碗為主,還有罐、鳥形器、壺、長頸圓腹瓶、筒腹平底及尖底瓶等。多以較稀的黑彩在橙黃陶上繪制花紋。盆、缽、碗中的內彩開始盛行。但內彩的花紋比較簡單。同時喇叭口長頸的平底彩陶瓶增多,由于器形近似筒狀而較長,所以,圖案多作分層排列,頸的上半部一般不畫花紋,腹部花紋以幾何形紋飾為主,有大鋸齒紋、渦紋、葉形紋、弧邊三角圓點紋和網格紋等。
  馬家窯類型中期的彩陶已進入純熟精美的境界。馬家窯類型中期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中層)、蘭州雁兒灣、臨洮馬家窯、民牙。核桃莊等遺址。這時的器形種類和圖案紋飾都有較大的革新與發展。陶器表面打磨尤滑,用濃亮如漆的黑彩畫在細膩光潔的橙黃或米黃色陶器上,閃爍著明亮動人的光彩。出現的彩陶器形有斂口罐、帶流缽、帶蓋益、折腹寬平唇盆、大口淺腹罐、盤口罐和鈴等。旋紋成為這個時期的主要圖案之一,旋紋周圍的輔助花紋已簡化,從而使作為圖案主題的旋紋更加突出。還有一些被神化了的動物圖案,如雙足蛙、無頭變形鯢魚、雙頭六足獸、雙足蟲等無不具有奔放動人的風格特點,由此,標示著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進入了彩陶歷史的鼎盛期。
  馬家窯類型晚期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上層)、蘭州西坡洼(上層)、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樂都腦莊、永登杜家臺、榆中麻家寺等。這時的彩陶仍以橙黃陶為主。除了單獨的黑色彩繪外,還出現了黑白兩色并用的彩繪方法,白色多鑲于黑色的周邊,也有在黑底上綴以白點的,黑白映襯,對比鮮明而又清新。器形以壺、瓶、盆、缽和甕為主,還有大口淺腹罐、勺、束腰罐等。壺和瓶的唇沿多為斜檐,有的壺頸兩側有小環耳,頸部滿繪平行條紋,肩部多繪以斜網紋帶,弧邊三角斗。圓形十字紋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盆、缽的腹部變得下垂,底部變大,在腹側多有鋬和橫耳等。
  掌坪,邊家林類型是馬家窯類型與半山類型之間的一個轉折期,這一時期與白龍江流域和黃河上游、洮河、湟水河等流域的文化面貌大致相同。康樂縣邊家林遺址是這類遺址的代表。根據它們典型遺址的地層關系,可分為早、中、晚三大階段。早期階段的彩陶用純黑彩繪制花紋;中期階段彩陶用純黑彩或紅、黑彩兼而用之;晚期階段彩陶多以紅、黑兩彩并用繪出花紋。以黑色中露出的陶地為陰紋是這類彩陶獨具特色的表現方法。如永靖縣出土的彩壺,用大面積黑色襯出陶地的橙黃色旋紋,猶如黑夜中閃發的電光,對比強烈,十分醒目。這類彩陶器形以疊唇直頸壺、單耳瓶、壺耳。小罐,帶耳或有鋬的厚缽和窄唇盆,圈足的豆子。罐,勺為特點。單耳彩陶小罐是這一類型特有的器物,上面多飾括號形網紋。而洮河流域一帶的彩陶壺和鼓上,既有網格帶紋又有凸弧紋和括號形網紋的發展廳列,并且還有垂弧紋、三角折線紋等花紋的發展序列。因此洮河流域應該是一類型的中心地帶。
  (二)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半山類型因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首先發現于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500年。分布在隴西、蘭州、臨洮、永昌、武威、古浪、景泰。西至青海的大部分地區。充分證明了中國彩陶源于本土,而且具有東來西去的傳播趨勢。
  半山類型除了一些房址夕卜,還發現在房址附近有許多燒制陶器的窯址。
  半山類型的墓葬除傳統土坑墓葬外還發現了石棺墓。隨葬品以彩陶為多。
  半山類型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由于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定居生活方式的使然,制陶業逐漸發達,使彩陶藝術發展越發推向歷史的鼎盛時期。
  半山類型彩陶色彩鮮艷亮麗,圖案繁縟,紋飾以旋紋、葫蘆網紋、菱格紋、鋸齒紋、圓形紋、葉形紋、海貝紋、神人紋等為主。其中鋸齒紋是半人類型彩陶的母系花紋。
  半山類型彩陶展現了彩陶藝術新的繁榮時期,半山類型的分布區域逐漸西移,根據地層關系年。器形排比,半山類型可分為四期:
  一期遺址以蘭州三營為代表,還有廣河的地巴坪(早期),景泰的張家臺(早期)和臨夏的張家嘴等。器形以直口直頸壺和短領侈口罐為主。直頸壺口的兩側都有鋸齒狀的雞頭盲耳,腹部較圓。花紋多以粗細相等的黑鋸齒帶和紅鋸齒帶相間繪成,已盛行鋸齒紋。頸肩之交都以一根紅線和黑鋸齒帶并行相鑲,這是半山彩陶的特點之一。
  二期遺址以廣河的地巴坪(中期)為代表,還有景泰的張家臺(晚期),廣河的半山、杜家坪,永靖的櫻桃山等。半山期的器形單耳或高低耳的壺和罐的數量增多,而盆和缽很少見。半山二期的大型陶器采用分段泥條壘筑再行拼合的制法。由于腹部是由上下腹兩個相等的半圓形陶坯拼合而成,因此腹部近于球體。二期彩陶以繁茂致密為特色,豐盛的圖案與飽滿的造型渾然一體,顯得豪華壯麗。旋紋已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花紋。由于依著旋紋結構線并行著多道間置的黑鋸齒帶和紅線紋,更增強了旋動感,猶如波瀾翻卷,頗具磅礴之勢。半山二期花紋還有三角折線紋、貝紋、垂弧紋、菱格紋、斜線紋等。
  三期遺址以蘭州土谷臺(早期)、青崗岔牙。沙井驛為代表,還有青海隆化群科。罐和壺的腹部最寬處上提,底部漸小,器形由穩重趨向挺拔。旋紋仍顯彩陶的主要花紋,但旋心擴大。內飾各種精細的花紋。間置的黑色鋸齒帶紋變寬,而紅條紋相反變細。半山三期的彩陶,更加精麗繁縟。
  四期遺址以蘭州土谷臺(中期)為代表,還有樂都柳灣、會寧牛門洞、永靖陳井西山等。顯示出了由半山類型向馬廠類型演變的過程。壺和罐的底部更收小,腹部成為倒置的鴨蛋形。由于腹上部的彩繪面積大,因此。多繪二方連續的四大圈旋紋和由此發展而來的四大圈紋。四大圈紋中還飾以網紋、棋盤格紋、菱 格紋、斜鋸齒紋、小圓圈尋。點紋等。圓形中豐滿的花紋飾于鼓圓的上腹,非常和諧飽滿。除了四圈紋夕卜,神人紋也流行起來。這時的神人紋多以紅色繪主線。兩邊鑲以黑鋸齒帶紋,人形舉手作撒種狀,手和腿的關節處長著爪指,有的頭部為圓形花紋,有的頭部則消失。
  (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馬廠類型因最早發現于青海省民尋。縣馬廠塬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分布范圍與半山類型基本相同。但最終向西發展到了武威玉門一帶。從出土的大量紡輪和骨針分析,紡織業已得到了迅速發展。陶器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也出現了大量的紅陶衣和白陶衣。紋飾以變體神人紋、波折紋、圓圈紋、回紋、菱格紋、三角紋為主。
  馬廠類型的房址與其他類型相比,差異比較大,已出現單間、套間和多元套間。房址周圍有存儲東西的小房,并且在房址不遠處有燒制陶器的窯址。
  現存甘青兩省的遺址有位于蘭州市黃河北的白道溝坪遺址,位于甘肅永昌市河西堡的鴛鴦池遺址,位于甘肅武威涼州區的磨嘴子遺址,位于青海省樂都縣高廟鄉柳灣村的柳灣遺址。
  馬廠類型是半山類型的繼續和發展。馬廠類型出現了用土紅色作底,上面再繪黑色花紋的彩繪方法。或者以兩條黑線合鑲一條紅線的復合線來表現。除這些共同特征外,逐漸發展為兩個支流,一支以樂都柳灣、蘭州白道溝坪、永登蔣家坪為代表,另一支以永昌鴛鴦池為代表。馬廠類型最為典型的陶器是帶蓋的斂口彩陶罐。這種罐在制坯時器蓋和罐體連成一體,經旋切而分成兩件,蓋和罐口嚴密合縫,所以也叫裁蓋器。馬廠類型彩陶和彩繪技法也出現了變化,除了黑、紅兩色相間使用外,還出現了在紅色寬帶紋上加繪相應黑色窄帶紋的現象。到后期就出現了穿±工白色陶衣。馬廠早期以彩陶為最多,到中期彩陶長頸壺開始增多,到了后期彩陶下腹部出現了大量的黑色符號,如“X”、”+”、“O”、“-”等。對于這些符號一些專家各持己見。并不一致,有人認為是一些氏族部落的記號或代號,有人認為是中國文字的前身,也有人認為是先民們對性事的記載,等等。不管專家怎樣認為,這些符號已經很有規律地出現,這是事實。
  另外從出土彩陶的工藝上分析。馬廠時期已開始了專業化彩陶的制作,并且有了一些明顯的分工,一部分人制造日常生活所需的彩陶,一部分人專門制作用于陪葬用的彩陶冥器。日常生活用的陶器制作工藝比較精細,器表都經過打磨上光。并且所繪色彩與坯胎在同一平面上,用手摸起來感覺很平。而陪葬用的陶器則工藝比較簡單粗糙,繪彩后不再進行打磨上光,所以燒制后花紋有明顯的凸起感。這也是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開始走向衰敗的信號。
  四、彩陶衰落期——齊家及其諸文化
  齊家文化類型、四壩文化類型、辛店文化類型、卡約文化類型、諾木洪文化類型、沙井文化類型是馬家窯文化的繼續和發展。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馬家窯文化進入馬廠a寸期后已呈衰敗之勢。這時齊家文化開始勃然興起,以齊家文化為界又興起了彩陶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以后再次走向衰退以至結束了彩陶文化。在以前出版的諸類陶器書籍中,將這幾個類型的文化,大都單獨作為一種文化類型,一一記述之。筆者從出土的大量陶器的連帶關系、花紋圖案以及《文物》1976年第1期中《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繼續和發展》等相關研考中得出,除齊家文化距今約4400年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卡約文化、諾木洪文化、沙井文化都在距今約3000年左右,并且有連帶關系,其實都是馬家窯文化的繼續和發展,也符合馬家窯文化向西發展的定論。
  (一)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因首先發現于甘肅廣河祁甲坪而命名。1996年,國務院公布其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分布范圍由武威以東至陜西甘肅交界地帶,南至青海西北部和四川以北,北達寧夏南部和內蒙古西南部。陶器器形以單、雙大耳杯,喇叭口罐或甕,敞口盤或盆,夾砂大口深腹罐(繩紋較多),高領高檔單雙耳鬲為特色。陶器多為素陶,也有少量彩陶和彩繪陶。彩陶多以濃厚的紅色繪成,有的彩陶表面還施米黃色陶衣。彩陶花紋很簡單。有網線紋、三角折線紋、大三角紋、寬帶紋、斜行籃紋、連貝紋等。但圖案在腹下部處都不作整齊的收結。齊家文化常山下層遺址的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4480年±180年,接近于馬家窯文化。1957年有關專家在臨洮馬家窯和瓦家坪,天水西山坪。渭源寺兒坪等遺址發掘中都發現馬家窯文化疊壓在齊家文化之下的地層關系,證明齊家文化的年代要晚于馬家窯文化,它是馬家窯文化的發展和繼續。也證實了有些專家“馬家窯文化發展到馬廠類型后分為東西兩支,一支發展為河西的四壩文化,另一支發展為齊家文化”的提法。
  (二)四壩文化
  四壩文化于20世紀60年代初發現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縣四壩灘而命名。四壩文化分布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玉門、安西等地。1976年在玉門火燒溝發掘了三百多座墓葬,對其進行了系統地研究,所以也稱為火燒溝文化類型。彩陶器形以雙肩耳短領小罐為主,常在腹部四側各附一小娶突。器表多施深紅色陶衣,在紅色襯底上繪有未經研細的凸起的灰黑色花紋。它的某些器型與彩繪圖案牙。馬廠文化類型、齊家類型比較接近,說明曾受到了它們的一些影響。只是由于彩陶所埋的地理環境是沙漠地帶,所以出土的彩陶花紋都被沙土所吸掉,圖案淺淡不清。蜥蜴、犬、鹿等動物是代表花紋,另外火燒溝的紋飾多以均勻的直線構成。具有勻稱整齊的美。許多陶器都比較小而且設有四耳或單寬耳,是為了便于馱運攜帶,這都反映出當時這些地區遠古先民定居放牧的生活,從而使我們認識到了什么樣的生活方式產生什么樣的藝術形式的內涵。火燒溝上層遺址的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3900—3400年。四壩文化將內地文化與新疆文化連結,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三)辛店文化(辛甸文化)
  辛店文化因發現于甘肅臨洮辛甸鎮而命名。同時因與馬家窯文十匕同發現于甘肅臨洮而出名。主要分布在蘭州以北的黃河流域,以南的大夏河、洮河流域。據專家研究發現,辛店文化早期遺存與齊家晚期遺存有十分明顯的繼承和發展關系,同時,辛店文化接受了不少馬廠類型的文化因素。后來辛店文化的某些特征也被沙井文化所吸收。辛店文化類型的主要器形有雙腹耳壺、雙肩耳罐及鬲、尖底汲水瓶等。陶器以夾砂紅褐色陶為主,摻有石英砂、碎陶片、蚌殼末和云母等摻豐。料。彩陶的陶質比較粗糙,底部多為圓底或凹底,底部或腹下部有很細的繩紋。辛店文化彩陶上的動物、鳥和太陽紋是當時發達畜牧業的充分反映。另外辛店文化彩陶中羊、鹿、犬、馬、太陽鳥、駝鳥等花紋圖案也反映出當時西部地區氣候溫熱,湖泊密布,水肥草嫩,畜牧業發達。辛店文化類型的碳14測定年代相當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距今為3400—2800年左右。
  (四)卡約文化
  卡約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黃河上游、湟水河、大通河流域和青海湖一帶。卡約文化類型中彩陶比例非常小,陶質粗糙,打磨不精細,內含碎陶屑,器表領部和頸部大多涂成土紅色,形成所謂的“紅脖子”,這是卡約文化類型的一大特征。彩繪以前也有施暗紅色陶衣的,有陶衣的上繪顆粒較粗的黑色彩。陶器底部內凹。與辛店文化有相像之處,這是卡約文化的又一特征。彩陶的主要器形有雙肩耳低領小罐,肩耳較小,淺腹,四側有小娶突。還有雙腹耳壺,壺頸較粗短,而口沿微侈。圖案多繪在上腹,紋樣簡單并發現有鳥和動物紋。卡約文化與四壩文化、辛店文{匕有i良多相似之處,所以綜上分析,卡約文化的年代與辛店文化才目當。
  (五)諾木洪文化
  諾木洪文化因發現于青海省都蘭縣諾木洪搭里他里哈遺址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一帶。諾木洪文化彩陶陶質較粗,多為夾砂陶,大部分繪有紅色的籃紋,這與齊家文化的影響有關,而器形又與卡約文化相似。諾木洪晚期遺址的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3000年左右,接近于卡約文化和辛店文化的年代。
  (六)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分布在甘肅河西走廊的東北部,因發現于甘肅民勤縣沙井子而命名。沙井文化的陶器單肩耳較多,單肩耳寬大,耳上也繪彩紋,這是沙井文化的特點之一。主要器形有單耳罐、筒狀杯牙。雙肩耳圓底壺。為了便于攜帶,器形都比較小,反映了當時處于游牧生活方式。沙井文化的陶質粗糙,內含夾砂,腹部大多有繩紋。多用紅色繪制成三角形紋、菱形紋、網紋、鳥紋等。鳥紋與辛店文化彩陶上的相似,將頸或領部繪成紅色,和卡約文化彩陶的“紅脖子”相像,所以這幾種文化類型相互影響比較多。藝術風格也多有相似之處,屬于同一時期的不同文化類型。距今為3000—2500年,是我國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无套内谢免费| 久久一区二| 国产欧美性| 视频一区欧美|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午夜理伦三级中视频| 97一区二区国产好的精华液| 国产一区二三| 国产高清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性生交片免费看片|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国产日韩欧美另类| 欧美日韩一区不卡| 91精品资源| 九一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免费的午夜毛片| 久久久久偷看国产亚洲87| 亚洲精品一区中文字幕| 激情久久久| 91嫩草入口| 91精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蜜月 | 午夜情所理论片|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欧美一区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伦理片|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0| 国产欧美日韩二区| 欧美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猛交xxxxxⅹxx88| 2020国产精品自拍|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91精品福利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蜜月|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的张开腿让| 国产乱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91婷婷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9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国内精品| 国产一区免费播放| 日本二区在线观看| 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97|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色天使| 久久激情综合网| 韩国女主播一区二区| 91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麻豆|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电影免费观看| 少妇bbwbbwbbw高潮| 91九色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黄| 国产伦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欧美影院|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bbbbb女女女女女bbbbb国产| 久久久精品久久日韩一区综合| 九色国产精品入口| 91热国产|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91精品久久久久久| 97国产精品久久久|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婷婷| 91久久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