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聲音傳播是轉瞬即逝的聲音信息通過受傳者的聽覺器官作用于大腦,沒使用文字符號,不要求受傳者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結構,只要有一定的個體經驗和社會經驗就行,也不要求有解讀文字符號的能力,因此從文盲到學者都能接受和理解。 2,直接口頭傳播因為是傳受雙方面對面地進行的,受傳者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提高受傳者的參與度,使受傳者產生被牽連進去的感覺;傳播者能根據受傳者的反應及時調節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方法。由于傳受雙方能相互影響,從而有利于產生團體意識和共同決定的模式。因而直接口頭傳播特別適合用于交換意見,協調歧異,形成決定。 3,口頭傳播是通過聲音刺激進行的,而聲音發自肺腑,富于高昂與低沉、輕柔與剛強、抑揚與頓挫、緩慢與急促的多變化的表現力,因而傳神、傳情、感人。這一特點不僅用于抒情性和鼓動性的傳播時特別湊效,而且有利于播音員再創造。1984年四川省廣播電臺約請筆者撰寫“青年心理講座”廣播稿。當筆者在收聽自己撰寫的廣播稿時,有一種比自己撰寫時更深的理解,更激動的感受。從此我才切身體驗到廣播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 4,直接聲音傳播面對受傳者,可配合眼光、面部表情、手勢來表達感情,也就是說,不僅有聲音符號,還伴有光符號,兩種符號配合作用于大腦,因而更具有感染力。威爾克(W.H.Wilke)曾對直接聲音傳播、間接聲音傳播和文字傳播三者的說服力作了一次實驗。他用相同的傳播內容,分別以三種不同的通路,向三群大致相同的大學生作實驗。他發現,無論是討論戰爭、節育或經濟問題,最能改變受傳者意見的是直接聲音傳播,其次是間接聲音傳播,再其次是文字傳播。(24) 5,與文字傳播比較起來,直接聲音傳播向受傳者提供更多的傳播內容的細節,信息量更大,使受傳者得到的感性材料更多,印象更深刻,因而傳播效果更好。 6,由于聲音信號轉瞬即逝,因此聽眾在收聽廣播時面對源源不斷的轉瞬即逝的信息流,難于使廣播電臺的聲音流停下來,好讓自己思考、理解、記憶廣播中的某一句、某一段的內容。因此,在心理學上所說的理解記憶、機械記憶和情緒記憶中,廣播信息主要靠情緒記憶。而產生情緒記憶的前提是傳播的信息必須形象、生動、具體、活潑、新鮮。 聲音傳播作用于心理的這些特點,要求在寫廣播稿時不能與書報刊上的文字稿完全一樣,而有特殊的要求: ①,用好象聲詞。書報刊上的文字稿不僅在平面上展開而且把信息凝固起來,受傳者對某一字、某一詞、某一句如不清楚,還可用眼光在上面來回搜索直到把它弄清楚為止。而廣播稿由播音員播送時,信息不僅是在時間軸上進行而且是流動的,轉瞬即逝,聽眾一旦沒有聽清楚其中的某一詞、某一句、某一段就難于補救。因為廣播的聲音流在時間軸上流動,使聽眾應接不暇,哪還有時間去搜索未聽清楚的話呢?怎么辦?用好象聲詞,使被修飾的詞語更容易聽清楚。“泉水流淌”聽不清楚?那就加個象聲詞:“泉水叮咚叮咚地流淌”就清楚了。同樣,“餓肚子”改成“肚子餓得咕嚕咕嚕直響”,“農民數鈔票”改成“農民嘩啦嘩啦地數鈔票”,“算盤聲”改成“嘀嘀噠噠的算盤聲”等等,就能使聽眾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聽得清清楚楚了。 ②,用奇怪的題目牢牢抓住聽眾的心。 由于廣播稿在傳給聽眾時不像書報刊上的文章在平面上展開,而是在時間軸上依前后順序逐漸輸出的,這樣就出現了兩種遭遇:當書面語言的標題不好而沒有引起讀者興趣時,他還可能溜覽全文,對文章內容多少有些了解;當廣播稿的標題做得不好而沒有引起聽眾興趣,他沒法了解廣播稿的整個內容就可能另換頻道,收聽別的節目了。所以,廣播稿的標題一定要把聽眾的心抓住。筆者應邀參加“四川省攀枝花廣播電臺獲獎新聞作品研討會”,看到他們的那些獲獎廣播新聞作品大小題目都做得很好。如,“年輕的老人”、“特殊的紅包”、“自摘烏紗帽”、“董事長收到匿名信”、“總理的膽識:一手拿敵敵畏,一手拿五糧液建二期”、“二灘,芝麻開門”、“綠色娘子軍”等等。當聽眾一聽到要播送一個“年輕的老人”時, 都會感到奇怪:既然是老人為什么又年輕?既然年輕為什么又叫老人?怪事!聽聽看,是怎么回事。您看,這個題目像鋼爪一樣把聽眾的心死死抓住,你非聽下去不可。當聽眾一聽到“特殊的紅包”這個小題目時也會感興趣:紅包不就是裝錢的么?特殊的紅包是不是裝的錢特別多?聽聽看,總經理這次在南山賓館會議上,給二級廠礦和分公司、子公司的頭頭腦腦們發的這個特殊紅包里究竟裝了多少錢?聽完才曉得原來裝的不是錢而是“明年必須消化的巨額減虧批標”。試想,如果改用另一個題目:“總經理向各分廠分公司下達減虧批標”,聽了這個題目就已知事情的根底,誰還想繼續聽下去?當聽眾一聽到“自摘烏紗帽”這個題目更感到不可思議了:那么多人都想當官,有的人為了當上官不惜削尖腦袋拼命鉆,這是哪個傻瓜,好好的官帽,別人來摘還應跳起八丈高來保衛,怎么自己去摘呢?聽聽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傻瓜。同樣,“董事長收到匿名信”這個題目也吸引人:匿名信一般都是仇人寫來痛罵、威脅、警告、訛詐他所痛恨的人的信。現在董事長收到了匿名信?董事長也有仇人?聽聽看,董事長的仇人在匿名信里罵他些什么、警告什么又怎么訛詐他的?聽完后才知并不是什么仇人寫的漫罵、威脅的信,而是一位普通職工、普通黨員表達“與公司風雨同舟,共渡難關”的決心的信,使董事長感動得熱淚盈眶。總之,由于事先揣摸了受眾的心理并推敲了用什么樣題目才會在聽眾的心靈的湖水里激起好奇的波瀾,因而做出的題目像一只只鋒利的爪子,把聽眾的心牢牢地抓住,讓他們非聽完這個節目不可。 ③,采用各種手法表現、烘托出真實、生動的現場感。 鑒于廣播電臺傳播沒有電視那樣的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要在聽眾心中產生現場感就比較難,而受傳者在接受傳播信息時都不滿足于只收到聲音信號,還想了解新聞事件的樣子,還想知道聲源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這個東西處在一個什么環境中,也就是還渴望有現場感。因此,能不能使聽眾產生形象、生動的現場感就成了廣播電臺與電視臺爭奪受眾的重要手段,成了廣播電臺在電視沖擊下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的一著棋。從攀枝花廣播電臺獲獎廣播新聞作品看出,他們看到了這著棋,也非常重視這著棋。以1998年5月1日關于二灘水電站工程下閘蓄水的報道就可看出他們為突出現場感真是匠心獨運:為了全方位地向聽眾報告現場,不是在一個點而是在二灘電站大壩內側左岸的江邊、大壩外側和大壩下圍堰處都派了多個記者作現場報道;為了在聽眾心中產生真實、親切感,報道時還要報上記者的姓名:“本臺記者張福輝、伍巍在大壩內側左岸江邊向你報道。”“本臺記者楊丁、海光在大壩外側為你作現場報道”,有時還用情不自禁的語言(如“主持人楊丁忍不住想說”、“聽完本臺記者蒲萍報道之后,編輯海光有話要同大家聊聊。”)把主持人、編輯與聽眾的距離拉得很近很近,給聽眾一個非常親切的友好感;為了給聽眾產生現場感,使用了活鮮鮮的奔騰水聲、鼎沸嘈雜的人群聲、炸橋聲、受采訪者的講話聲等多種現場錄音;為了給聽眾產生現場感,對現場的描述特別細致:“在我們前方80米左右”、“我們現在是在距大壩50米左右的水墊塘”;為了給聽眾產生現場感,很真實、生動地描繪新聞事件的變化過程:“現在有三孔臨時導流底孔正在過水,水勢洶涌澎湃。。。。。。聽!水勢在漸漸減小。。。。。。啊第一孔已全部關閉。。。。。。第二孔也沒有水流出了。。。。。。現在的水位比5分鐘前下降了5米。。。。。。最后一個臨時導流孔的水已經漸漸減少”,啊!“現在已經沒有水花了”,“暗礁羞答答地露出水面”,看,奔騰咆哮了幾萬年的雅礱江現在已變成了一條“幾乎干涸的河床”,“水減墊塘基上已經沖起了許多小魚。。。。。。”這些細致、生動的栩栩如生的描述,使聽眾聽其聲而如臨其境,獲得了很強的現場感的滿足。 ④,用形象對比,提高聽眾的時空感。 由于廣播電臺的聲音傳播沒有畫面,當聽眾想了解某些新聞內容的空間大小和時間長短時非常困難。這時最能幫助聽眾克服這一困難的方法就是把這一傳播內容與聽眾最熟悉的事物進行比較。當廣播電臺介紹二灘水電工程高240米的雙曲拱壩將在大壩上游“形成一座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高峽平湖”時,聽眾是很難想象這個平湖有多大,攀枝花廣播電臺獲獎新聞作品的作者們看到了這一點,說“相當于3 個長白山天池或者18個杭州西湖”,對東北聽眾來說,一聽到這一比喻就會驚嘆:哇?天池就夠大了,還有3個天池那么大!對于南方聽眾來說,聽到這一比喻更要驚呀,哇?西湖就夠大了,還有18個西湖那么大?這一比,才讓聽眾把這個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平湖之大領會到了。談到二灘水電站工程深入地下三百多米的主廠房長280米、寬255米、高64米。聽眾根據這個數據也很難想像這個地下廠房有多大,可經他們一比:“相當于一座21層大廈的高度,可輕而易舉地裝下整個北京京西火車站”,哇!那么大呀,整個北京京西火車站都裝得下!聽眾一下子便能想像出這個地下廠房有多大了。通過這些比喻不但彌補了沒有畫面的弱點,而且還給聽眾更具體、更豐富、更形象的想像空間。 ⑤,為了減少了聽眾的誤解,應當使用廣播稿的特殊語言。 廣播電臺使用的聲音符號轉瞬即逝,如果聽眾對某一個詞、某一句話、某一段沒有聽清楚就難于補救,不像書報刊使用的文字符號把傳播內容凝固起來,當讀者對某一詞、某一句話、某一段沒看清楚還可通過隨意慢讀、重復閱讀來補救。這一特點就要求寫廣播稿:一要用雙音詞,不用或少用單音詞。如要用“因為”、“如果”、“應該”、“比較”、“時候”而不要用“因”、“如”、“應”、“比”、“時”,因為單音詞的聲音很短,一晃而過,不容易聽清楚,用雙音詞就延長了聽眾收聽同一詞的感受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