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媒體,傳播新聞信息的途徑和手段是各有區別的。報刊靠的是文字和圖片。廣播靠的是聲音。電視新聞則是靠動感的畫面和聲音,靠這兩者有機融合的畫面語言來傳遞的。要拍出有感染力的電視新聞,必須了解和研究畫面語言,正確掌握和純熟運用畫面語言。這是電視記者的一個基本功。記者在這方面的基礎如何、功底如何、水準如何、技藝如何,直接關系到拍出來的每一條電視新聞的質量。 什么是電視的畫面語言?這是有待于我們電視界同仁認真研究的一個課題。給它下這樣的一個定義,不知是否合適:經過剪輯的,與聲音相得益彰的動感視覺形象。它形象地為觀眾傳遞一種確定的信息,是構成電視新聞的一大要素。沒有這一要素,電視新聞就不復存在。一條電視新聞,是由一定數量的畫面語言組成的,而每個畫面語言都是一個具有自身獨立的形式感的個體。正是這些個體的有機組成,才形成了一條完整的信息。 虛假是新聞的大敵,真實是新聞的第一要素。電視新聞的畫面語言必須真實,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電視新聞是由觀眾從視覺和聽覺上,更主要是從視覺上去感知獲識。畫面語言的真實,當然包括報導新聞必須真實,它應當是對真實生活的再現和“選取”;它又不僅僅指新聞必須真實,直接體現在熒屏上它也必須是真實的。新聞不能搞成了綜藝和其他娛樂節目。不管圖像新聞也好,現場報導也好,一條專訪也好,一則花絮也好,不僅必須是真的,而且應該是自然的,符合生活常理常情的,而不是記者去“編排”或“布置”出來。若違反真實性原則去“做”,觀眾看起來不舒服,就反感。新聞中出了“導演”的痕跡,人家一看就“假”,新聞的感染力肯定就受到影響。須知,“假”的東西是經不起推敲,經不起時間檢驗的,到時總要露出馬腳。高明的記者、成熟的記者,是不會在這上面去動心思的,他們往往用自己的實踐去捍衛真實的感人之道,去展示真實的魅力所在。畫面語言真實,來自電視記者的敬業精神,才能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其間的辯證關系,的確值得我們電視新聞工作者深思。 新聞要剎長風。電視新聞更是如此。電視新聞要短、畫面語言必須簡潔明快。成都經濟電視臺記者曲建弘、呂宏津拍攝的《講上游道德 做順水人情》(獲1996年四川省電視新聞一等獎)就是一條語言簡潔,畫面明快的短新聞。巨扇之旁,一個叫共生的中年漢子正忙著清除周圍的雜物,與畫面同時出現的配音介紹和同期采訪融為一體,傳遞了一個公民正用實際行動來增強人們環保意識的現代信息。特別是電視畫面上那把長6.6米,高3.53米,重100來斤的巨大折扇以及扇面上的韻文,給人印象頗深。原來共生有志于保護環境己經多年,是個堅持不懈的有心人!八81年以‘紅蘋果'的名義寫下一篇萬言的江河污染現狀航行調查散記來表達自己對水環境的強烈關注。昨天(6日)他又以實際行動向世人做了宣傳!毙侣勲m短,卻凝聚了足夠的信息含量。 畫面語言的簡潔明快,當然是畫面、文字融于一體的統一效果。從視覺上講,一條新聞不宜多主題,拍攝的畫面也不能冗雜,要讓人看起來清清爽爽,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起到發布信息的功效。從人們的聽覺習慣出發,記者寫稿則要盡量口語化,少用長句,多用短語,把文稿寫得短小精粹。電視記者最忌在寫稿中照搬書面語、“報刊體”。主持人或播音員在配音時,必須認真備稿,心到神到,不僅要注意節奏,更要注意聲畫對位。 電視新聞的畫面語言,還有一個特點和要素,那就是應該生動流暢、動態直觀地展示和再現新聞事件的進程和過程。正因如此,電視新聞較之其它媒體,往往更感人,更吸引觀眾。 1997年11月l8日晚,成都電視臺在新聞節目中播出了一條特寫《為了一個民工的生命》。特寫開始是主持人的介紹“今天下午,成都市一建筑工地發生井下垮塌事故,消防、公安等經艱苦努力,終將一名掉入井底9米多深埋入泥石中的遇險民工搶救脫險!背霈F施工事故現場畫面的同時,熒屏上的字幕是:11月l8日下午1:45分,接著的畫面則是聞訊趕來救援的公安巡警、消防官兵正在緊張搶救的情況。此時,一行字幕又跳入觀眾眼簾:當時井下民工幾乎完全被淹沒,只有頭頂露在外面。出了參與搶救人員的采訪同期聲后,熒屏上又出現字幕:搶救戰士正在挖土,民工被埋在土里,剛剛才現出頭來,可能還有救的希望……現場搶救畫面之后,字幕出現:下午2:50分,井底民工頭部露出泥石!皶r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心急如焚”。特寫最后交待了這場搶救的圓滿結局:“經過三個小時的艱苦營救,下午4:45分埋在井底的民工終于被搶救脫險。下午5點,送到醫院救護的鄭新華已脫險,一位普通民工的生命終于保住了! 這條新聞特寫,不僅現場感強,從畫面語言上分析,它的生動流暢,特別是事件發展和時間遞進性的流暢、就生動逼真地展現了公安和消防干警搶救民工的全過程,其打動人心的效果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除了真實、簡潔明快、生動流暢外,畫面語言還要講究美感。不能因為拍攝的是新聞,就只圖一個快字。新聞作品也要有精品意識。要從視聽綜合的各種因素出發,在拍攝角度、畫面結構、用光的合理性、錄音配音、剪接組合上都要從真實感和美感上加以考慮。現在我們的一些電視新聞在這方面就不怎么講究。這方面的差距,亟待我們加以彌補。 說到畫面語言的美感,有一個問題應當加以注意:對那些丑陋污穢的東西,血淋淋的暴力和恐怖的東西,一定要把握分寸,慎用鏡頭。 新聞要快,電視新聞更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