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將2006年度人物頒發給“YOU”(網民),頒獎詞也非常精彩,其中那句“網民不但改變了世界,還改變了改變世界的方式”更是經典。對媒體人士而言,這句話或許可以這樣說,“網民不但改變了新聞,還改變了改變新聞的方式”。當然這種“改變”在時下的中國是膚淺、粗糙、局部的,但從發展趨勢來看,蘊涵無限生機,不可小視。 以互聯網和不斷更新的移動終端為標志的新媒體,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力度沖刷著時下社會的方方面面,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方式正在發生革命。傳統的“生產—傳播”兩環節鏈條在新時期下被延伸,一個標準的報網互動、網民參與生產新聞的鏈條是“網民發帖提供線索—記者求證—新聞成品見報—網民參與調查或跟帖—記者再求證—新聞成品再見報”,由于事件的復雜性及多樣性,這種鏈條還可能局部或全部被循環多次,其間還可能加進評論、通訊等報道手段。在新聞生產和傳播的過程中,信息的價值被擴大,由事先無法估計的網民來共同還原真相。 由此可見,網絡的本質特征就是“動”,網絡采編人員面對的是驚濤駭浪般的大海,而不是一潭靜水。這方面,筆者在1年半的網絡媒體從業經歷中深有體會。 筆者之前在《南方都市報》“體育·娛樂”新聞部工作,2005年10月奧一網籌建,開始了“觸網”生涯。德國世界杯前,做歷屆世界杯回顧是各家網絡媒體的必經門檻。如何以最小的采編成本做最有意思的回顧呢?日思夜索中,奧一網決定還是“以人為本”,從中國人的角度做回顧。“以人為本”其實是《南方都市報》體育部多年來的核心采編理念,奧一網將之嫁接到網絡而已。在《南方都市報》體育部負責人的指導下,《球愛—17個中國人和17屆世界杯的故事》策劃很快出爐,并在5月初開始采寫、陸續見報(上網)。在策劃者看來,17個中國人非常有代表性,有聶衛平、遲尚斌、陳彤(新浪網總編輯)、張斌(CCTV制片人)、嚴俊君(前《足球報》總編輯)、陸俊、李響、沈冰、山東盲球迷、廣州赴德球童等,折射出幾十年來中國人與世界杯的情感糾葛。此系列報道,《南方都市報》投入20個版,奧一網相關專題有100多萬人次點擊。 常理說來,這個報道很成功、圓滿。之前筆者也這樣認為,并“引以為豪”。但在某日與朋友聊天中,我卻恍然大悟,大叫懊悔。這組報道還是站在傳統媒體的角度去操作,還是只把讀者(網民)當作“被喂食者”,是靜態單線條傳播,信息在傳輸過程中并未衍生任何附加值。如“17個中國人”完全是報道策劃方一廂情愿地認為他們“最具代表性、最有故事性”,讀者(網民)也這樣認為嗎?“17個中國人”的故事出來后,讀者(網民)有沒有問題想跟他們交流?完全可以在活動前,開列出百來個候選人,讓公眾選出“17個中國人”,相關人員再介入采訪、成稿。大喜大悔之后,筆者基本完成了從“報人”到“網人”的角色轉換。 在2006年兩會系列報道中,奧一網的策劃工作便有鮮明網絡風格,“動”感十足。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南方都市報》記者在京采訪廣州市長張廣寧,就萬人游珠江一事,張市長表示“市民要我游,我就游”。見報稿件不長,只有五六百字,但對于有豐富平面媒體工作經驗的人來說是能嗅出其中豐富的潛臺詞意味。奧一網編輯迅速反映,當日上午9點就獨家推出了網絡調查,發布在首頁、論壇、兩會專題各區,吸引了兩萬多名網友前來投票,八成市民積極支持。奧一網將這一信息反饋給《南方都市報》前方記者,記者就此事獨家專訪張廣寧,張市長欣然表態“感謝網民支持,游定珠江”。系列報道見報后,在廣州市民中引發極大反響。一個小小的網絡調查,耗費的人力物力非常少,但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去年夏天張廣寧兌現諾言親率數千市民暢游珠江,奧一網的調查對此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這個策劃之所以能“四兩撥千斤”,離不開操作人員極度靈敏的新聞感覺,這種素質是多年在《南方都市報》一線工作摸爬滾打所積累出來的;離不開“報人”成功轉型“網人”后的互動操作理念,適時、適度地將網民的意見集納、整合,形成為大多數人首肯的主流意見;離不開奧一網背后強大的母報,能將相關信息第一時間反饋給當事人,并再做深度加工。 網絡媒體和平面媒體的采編理念及人員素質要求,在大原則上基本吻合,但在具體細節上,差別非常大,而且有越走進去差別越大的感覺。這種差異很難用筆墨具體描繪,總體上而言,網絡媒體的空間更大,更具野性,羈更不拘一格,當然網絡的泡沫成分也更大,網絡熱門事件及紅人的生命周期也更短。 新媒體雖然有可能成為新聞線索的制高點,但要把線索生產為新聞成品,把支離破碎、參差不齊、真偽并存的海量網絡信息加工成專業的具有權威性的真實新聞,必須由傳統媒體來完成。這種嫁接、穿針引線的工作,由有足夠豐富的平面媒體工作經驗、具備網絡互動靈感的“網人”來完成是最適合不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