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段時間以來,在一些記者,特別是初搞新聞工作的記者中曾流傳一種觀點:新聞采訪沒有什么學問,只要在采訪提問時問得有技巧一點就行。甚至有人提出了所謂的“新聞采訪無學”論。新聞采訪真的沒有什么學問?新聞采訪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在這里,筆者想結合自己擔任幾家報刊記者、通訊員工作中的一些感受談談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必須具備也是新聞采訪中起決定因素的幾個方面。 一、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 無庸質疑,事業心與責任感在新聞采訪中是至關重要的。新聞工作作為社會分工的一個重要類別,自然要求從事這門工作的人要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來。所以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新聞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是其根本。一個記者如果連最起碼的事業心與責任感都沒有,就算他有再好的文采又有何用?只有記者真正把做好自己所從事的新聞工作當作自己畢生的追求時,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會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時刻保持敏銳的新聞感知力,不斷捕捉生活中有價值的新聞;才會敢于冒險、不懼犧牲地在槍林彈雨中為讀者采寫新聞。可以說,只有擁有了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一個新聞記者才能真正做好采寫工作。 二、深厚的業務知識與技巧 雖然在我國,很大一部分記者、編輯并非相關專業畢業,有的甚至是土生土長的“土記者”,但我們應當看到這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我們不能抱著這根“救命草”來作為自己不刻苦學習業務知識的理由。要想做一名名記者,不論通過大學教育還是通過自學,都應當使自己的業務知識不斷地得到提高,并在工作與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采編技巧。定時總結采訪、編輯中的經驗與教訓,積極主動地向新聞學教師、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否則,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實屬難事,甚至連正常的采訪工作都很難進行下去。 三、高尚的道德與為人準則 新聞采訪是一種長期與人打交道的工作,這就要求記者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戒驕戒躁、互敬互學。擺正與采訪對象的關系,以誠相待,善與和采訪對象以及普通人交友。只有戒驕戒躁、以誠相待,對方才會愿意把真實情況告訴你。只有和同行互敬互學,才會不斷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同時,新聞記者還應當擺正自己的位置,不以“權”謀取私利。新聞產品的商業性決定了新聞工作的特殊性。廣大記者在采訪中應當認清自己工作的特殊性,不謀求“小利”,不貪圖“私利”,真正客觀、全面地為群眾采編好新聞。 四、廣博的知識與技能 記者采訪的對象幾乎包括了社會上的所有行業,這就要求記者應當是一名真正的雜家。 記者要在采訪中與采訪對象較活躍地交談,必須對對方所從事職業的基本情況和基礎知識有所了解。如果記者對采訪對象所從事的職業一無所知,那么很自然地,對方便會在心理上輕視記者,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采訪對象談話的積極性。使采訪受挫。記者應當在平時合理地安排時間進行業務及業務外知識的學習。不要羞于向別人求教,一個記者應當明確一個觀點:新聞業務知識不但要靠自己刻苦學習,還要勤于請教;不但要請教業務知識,還要向各行各業的人請教各行各業的知識。讀書應當讀得雜一些。盡量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對于自己所負責采訪報道的行業還應進行較深入的學習。另外,記者應當掌握包括新聞攝影、電腦操作、外語、駕駛、辨向測時等方面的技能。對當地的方言也應當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立足。 五、深厚的文、史、哲功底 要當好一名記者,就必須先當好一名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新聞采訪是一門考驗文學功底的工作,沒有深厚的文、史、哲功底就根本談不上在采訪中應付自如,還很可能被采訪對象搞得手忙腳亂,更不用說什么提問的技巧了。 六、健康的身體 健康的身體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細心的人會發現,知名記者都是很注重身體鍛煉的,著名記者范長江就把健康看成是自己成長的“四個經驗”中的一個。著名新聞學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劉海貴教授曾經說過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新聞工作既是復雜的智力勞動,也常常是強度較高的體力勞動。”記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每天都要東奔西跑。有時候為了新聞的采寫還得熬夜,沒有好的身體是吃不消的,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首先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沒有好的身體,有再好的業務理論、再好的文才也是白搭。所以不論工作再忙,記者都應當堅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鍛煉。 從以上分析的幾點可以看出,新聞采訪是新聞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新聞采訪不僅有“學”,而且是新聞學的一個“重頭戲”。我們在新聞采訪與學習中不僅要善于總結,而且要善于學習、系統學習新聞采訪這門新聞學重點課程。只有這樣,才能在新聞采訪中真正做到“心中有學,應用自如”。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