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報紙編輯,一要會編新聞,二要會寫言論,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不會寫言論的編輯,不能視為合格的編輯。這是許多新聞前輩和同行的共識。如果說新聞是瓜的話,那么,言論就是瓜兒連著的那根藤;如果新聞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言論則是溝通綠洲的地下河;如果說新聞的力量在于事實,而言論的力量就是道理。因此當新聞向人們報告了“是什么”的時候,言論則是不時地問“為什么”。 在采編新聞的過程中體會到,新聞的第一功能是向讀者披露最新鮮的事實,可是,僅有報道是不夠的,有時編輯還需要對事實進行分析、綜合和判斷,將自己的意見提供給讀者,這就是言論。好的言論,除了要具備通常所說的三點基本要求外,還應當具備以下“四性”: 觀點的鮮明性 言論既是對新聞的補充,也是對新聞的深化。言論最大的特點是觀點的鮮明性,直截了當、開門見山。無論是評論、雜談還是小言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想說什么,開宗明義,從不掩飾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言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必顧忌“現炒現賣”,而要提倡“就地取材”,對新近發生的事件和現象作出快速反應。值得注意的是,一篇言論最好集中說明一個思想觀點,并且把它說深說透。寫言論應是順著新聞這個“瓜”去摸藤,而不是順藤摸藤,好的言論是對熱點新聞進行的某種延伸,新鮮、生動,與新聞本身貼得非常緊密,提出和議論的話題對讀者來說都是新鮮的。 方法的科學性 言論的任務是向讀者傳播新的思想觀點和主張,但要達到讓讀者接受的新思想、新觀點之目的,就要用科學的論證方法,即:選“瓜”要選好“瓜”,摸“藤”最好摸到“根”。新聞報道告訴讀者新近發生了什么事,而所配言論就解釋為什么會發生這些事,應當怎樣認識和把握所發生的事情。這樣一來,新聞事實和所配言論相得益彰,報紙的指導性勢必大大增強。 視角的獨特性 言論不僅要給人以嶄新的觀點、嶄新的思想,更要給人以嶄新的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視角。鄒韜奮先生曾說 :“每期的‘小言論’雖僅僅數百字,卻是最費心血的,每次必盡我心力,就一般讀者所認為最該說幾句話的事情,發表我的意見。這一欄也最受讀者的注意;后來有許多讀者來信說,他們每遇著社會上發生一個轟動的事件或問題,就期待著看這一欄的文字”。這段話是鄒先生1937年說的,今天讀來依然很真切。它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是小言論不可小視,必須要有新的、獨特的視角,小言論小中見大,微言大義;二是小言論貴在小也難在小,不“費心血”,不“盡心力”,很難寫出為讀者所“注意”、所“期待”的文字。我們既不能因其文小而不為,更不能因其難為而卻步,應該以獨特的視角,努力探索言論寫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為新聞報道配言論是一種能吸引讀者目光,激發讀者思考的宣傳形式,其指導性顯而易見。依托新聞報道所配的言論中,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編輯部文章都有其固定形式,變化不大,而短評、編者按、編后這幾種是報紙運用最多的言論,是可以不斷變換形式,改變視角,滿足讀者求新求變的閱讀愿望。要寫出平中出奇、淡中有味的言論,就必須善于和勇于多用不同視角看問題,善于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新理、深理、真理、鮮理。如果說配合新聞是第一層影響、指導新聞是第二層影響,那么,言論內在散發的穿透力無疑是第三層影響,即深層影響。這種穿透力就是它獨特的視角所致。 感人的藝術性 言論要讓人信服,除了“理正”以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作品要有說理藝術;還要有嚴密的推導邏輯性,說話不能讓人產生“有懈可擊”的感覺,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或類推,或演繹,讓讀者隨著作者的筆端轉動,并得出作者想要說出的結論;新聞言論應短小精悍、情理交融,既要有指導性,又要有可讀性,做到內容真、觀點新、挖掘深、文字精,還應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目前有的報紙上開辟了一些言論專欄,這些言論在性質上就是對熱點新聞進行某種延伸。讀者不僅希望了解這些新聞事實,而且也希望圍繞這些新聞得到更多的信息,包括現象背后的東西。如何釋疑解惑就成為言論寫作的一個關鍵問題。在吃透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對新聞中的事實進行一番理性的梳理,從中發現值得議論的話題、觀點,進行有序地展開和延伸,就是言論的魅力所在。 當新聞用事實講話的時候,言論則對熱點新聞進行著某種延伸。新聞與言論,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樣:“瓜兒連著藤,藤兒連著瓜”,兩者不可分離。新聞與言論的寫作過程,就是一個從“瓜”到“藤”,再從“藤”到“瓜”的認識深化過程。如果,記者編輯都善于順藤摸瓜和順瓜摸藤,那我們的報紙上,就一定會藤茂根深,瓜果滿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