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傳統媒介開始數字化轉型和跨媒體發展的今天,新聞編輯怎么當?概括而言,媒介融合帶來的資源配置與內容重整,客觀上要求編輯人員盡快完成兩方面的轉型。 從單純的“新聞編制者”轉向全方位的“新聞與信息服務提供者”實際上,在紐約時報網站、華爾街日報網站等一些著名的新聞網站上,就能看到紙媒與網絡融合之后,編輯由傳統的功能單一的“新聞編制者”向任務復雜的“信息與服務提供者”這一新角色轉換。如紐約時報網站開設了一個特色專欄“時報學習”,免費為3到12年級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和老師提供信息。學生可以在線閱讀當日的主要新聞,并參加一項測驗,題目涉及當日世界上發生的重要事件;也可以玩有趣的字謎游戲,并且可以向時報的編輯記者發送信件,向他們提出問題。在這樣的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編輯事實上不僅在編輯新聞,還擔負了與學生交流、為學校提供教育資源服務的職責。今年1月2日,《華爾街日報》美國本土版改版。這次改版給我們的啟示是,傳統媒體轉型對于新聞編輯而言,最大的挑戰是要強化加工新聞和信息的職能,也就是要通過對新聞與信息的整合,提升內容產品的品質和價值,使新聞與信息傳播進一步延伸到知識與服務領域,并不斷通過裂變與聚合,形成新的內容產品,從而促成媒介集團中產品鏈和價值鏈的生成。 從單純的“新聞把關人”轉向“新聞解析者”與“公共論壇主持人”首先,新聞編輯需要更多地承擔對新聞進行解釋與評析的任務,而不是簡單地決定報什么不報什么。新聞編輯的任務就是要根據受眾千差萬別的需要,提供千姿百態的內容產品和信息服務。編輯要懂得受眾需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從多媒體數據庫中提取相關的原始新聞素材和資料,把它們加工成“適銷對路”的新聞產品并通過最恰當的渠道發布到受眾那里。在這個新聞生產過程中,記者只是原始新聞素材的采集者,編輯要負責對最終產品的設計、加工和制作。從這個意義上說,編輯工作的重點已經從新聞能不能發和怎樣發的“把關”轉向了對新聞、信息和知識等多層面內容如何進行嫁接和整合的“解析”。其次,新聞編輯還需要擔負起“公共論壇主持人”的新角色,組織與各類新聞相關的對話甚至觀點交鋒。2006年幾乎所有參評中國新聞獎的網絡新聞專題都開設了論壇與網民互動,新聞編輯作為“主持人”的特點也表現得非常突出。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