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由貴州省地礦局中心實驗室承擔的《重慶市巫山桃花高磷鮞狀赤鐵礦實驗室可選性試驗研究報告》最近通過有關專家評審,高磷赤鐵礦化學選礦脫磷試驗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經重選——化學選礦工藝脫磷后,磷含量降低至0.15%的良好選礦指標,達到國家標準對鐵精礦中磷含量低于0.2%的要求,這項技術將使全國百億噸的高磷赤鐵礦有望得以開發利用。 高磷鐵礦脫磷是目前國內尚未解決的一大技術難題。鐵礦石中含磷過高,在煉鐵和煉鋼過程中,磷進入金屬中,使鋼冷卻時變脆,嚴重影響生鐵和鋼的質量,礦產工業要求赤鐵礦中磷的含量在0.20%以下。據有關資料介紹,全球有數百億噸高磷鐵礦因難以有效降磷而無法使用,我國有八個成礦區蘊藏有這種礦石,資源量超過百億噸,我省因含磷高而尚未開發利用的鐵礦資源超過兩億噸。 該中心實驗室巖礦選冶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經過半年的試驗研究,進行了近千次試驗,通過物理選礦和化學選礦多方案對比試驗,最終確定了高磷鮞狀赤鐵礦最佳選礦工藝為重選提鐵——化學選礦脫磷流程,高磷鮞狀赤鐵礦通過該流程選礦,取得理想的選礦指標:經過常溫常壓化學選礦脫磷,在脫磷藥劑用量為65kg/噸礦石的情況下,獲得鐵精礦品位56.76%,鐵回收率73.72%,鐵品位提高6%,磷含量降低至0.15%的良好選礦指標,完全達到鐵精礦中磷含量低于0.2%的國家標準。同時在此工藝條件下,每噸化學精礦的藥劑成本約在70元左右,生產成本較為經濟。高磷鐵礦脫磷工藝試驗研究成功,將使沉睡數億年的高磷赤鐵礦得以開發利用,這對貴州省高磷鐵礦乃至國內同類鐵礦的開發利用都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目前,貴州省地質礦產中心實驗室準備進行化學脫磷工藝擴大試驗研究,力求將此項技術產業化。(貴州日報)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