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補給總量 105 億立方米 / 年,可采資源量 58 億立方米/ 年 歷經6年多的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項目首次探明,全盆地地下水補給資源總量為 105 億立方米/ 年,可采資源量為 58 億立方米/ 年,為能源基地建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和基礎地質信息。這是記者今天從中國地質調查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今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指出,鄂爾多斯盆地是我國未來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重要接替地區之一。但該盆地處于我國干旱— 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能源基地建設的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缺水。 如今,已經系統查明了全盆地地下水資源狀況和開發利用前景,取得了地質、水文地質研究等一系列最新成果: 首次探明全盆地地下水補給資源總量為105 億立方米/ 年,可采資源量為58億立方米/ 年,目前開采量為11 億立方米/ 年,開采潛力為 47 億立方米 / 年。已經查明開采潛力較大的地區并圈定出161處地下水水源地,基本能滿足能源基地近期和中期建設的水資源需求。 全面研究了全盆地地下水形成演化規律,詮釋了一系列國際公認的科學技術難題:首次建立了全盆地三維地質結構數字模型和白堊系砂體模型,可直觀反映盆地地質結構及含水層空間分布;應用高分辨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定深分層測量與取樣新技術,進一步查明了盆地周邊巖溶區地下水的形成機理與循環模式,定量揭示了白堊系大厚度含水層不同深度地下水的形成年齡和更新速率;利用先進的地下水模擬軟件建立了白堊系三維地下水流數字模擬模型,可以對不同條件下的地下水進行評價和趨勢預測 : 建立了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數據庫與空間信息系統,實現了對地理信息、基礎地質、水文地質、物探和遙感信息等數據的有效管理,為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科學管理與環境保護提供了數字平臺。 首次系統地取得了全盆地基礎地質、水文地質方面的海量實測數據,對評價盆地的地下水資源、研究地下水形成演化規律提供了可*的科學依據。項目成果已經被陜、甘、寧、內蒙古、晉5 省(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所采用。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還為當地成井 100 多眼,累計出水量每日達 33 萬立方米,解決陜、甘、寧、內蒙古、晉 5省(區)嚴重缺水地區的 20 多個城鎮、上百個鄉村及部分廠礦近 57 萬人的飲用水困難。( 于莘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