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黃金科技工作者通過人工馴化的細菌加速金礦物的生物氧化過程,將極其微細的黃金顆粒從硫化物、砷化物中提取出來,從而實現了中國難處理金礦提金技術的重大突破。這是記者從31日閉幕的中國黃金集團首屆科技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的。 據中國黃金集團公司長春黃金研究院院長李忠山介紹,難處理金礦石是指金以極微細的狀態被包裹于硫化物、砷化物或脈石中;或在浸出過程中受到砷、銻、有機碳等有害元素干擾,采用常規的氰化浸出技術處理金的回收率僅為5%-60%,因而無法經濟、有效地進行回收利用。而長春研究院研制成功的生物氧化技術可使金的回收率提高到90%-97%。 李忠山說,中國的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儲蓄著大量的難處理金礦,儲量約占全國金礦地質儲量的30%,這就意味著過去無法開采的“呆礦”已經變為可開采的具有經濟價值的黃金資源。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兩院院士王淀佐任主任委員的國家鑒定委員會認為,這項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的技術成果,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黃金協會會長成輔民指出,中國是世界黃金生產大國,產量居世界第四位,經過多年的開發,后備資源緊缺的情況比較突出。生物氧化提金技術的突破,使這一狀況得到明顯改觀,對中國黃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轉變有著深遠的影響。 |